冻融环境下RC框架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引言 | 第10-11页 |
1.2 混凝土冻融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1 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冻融循环作用后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3 冻融钢筋混凝土梁的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1.3 结构地震易损性概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3.1 结构地震易损性概述 | 第13-14页 |
1.3.2 结构地震易损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冻融环境下RC框架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| 第16-42页 |
2.1 前言 | 第16页 |
2.2 试验内容及过程 | 第16-25页 |
2.2.1 试验目的 | 第16页 |
2.2.2 试验研究的内容 | 第16-17页 |
2.2.3 试件设计和制作 | 第17-18页 |
2.2.4 材料性能 | 第18-19页 |
2.2.5 冻融循环试验方案 | 第19-22页 |
2.2.6 加载装置和加载方案 | 第22-23页 |
2.2.7 测点布置及测试内容 | 第23-25页 |
2.3 试验结果和现象分析 | 第25-29页 |
2.3.1 试件的冻融状况 | 第25-27页 |
2.3.2 试件破坏特征的观察与分析 | 第27-29页 |
2.4 冻融RC框架梁抗震试验结果分析 | 第29-41页 |
2.4.1 滞回性能 | 第29-32页 |
2.4.2 骨架曲线 | 第32-34页 |
2.4.3 特征参数分析 | 第34-36页 |
2.4.4 刚度退化 | 第36-38页 |
2.4.5 强度衰减 | 第38-39页 |
2.4.6 耗能能力 | 第39-41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3章 冻融RC框架梁恢复力模型的建立 | 第42-64页 |
3.1 引言 | 第42页 |
3.2 典型的恢复力模型及存在的问题 | 第42-46页 |
3.2.1 折线型恢复力模型 | 第43-45页 |
3.2.2 曲线型恢复力模型 | 第45-46页 |
3.3 冻融RC框架梁恢复力模型的建立 | 第46-62页 |
3.3.1 冻融对RC框架梁骨架曲线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3.3.2 未冻融RC框架梁恢复力模型 | 第47-49页 |
3.3.3 冻融RC框架梁恢复力模型参数确定 | 第49-51页 |
3.3.4 骨架曲线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 | 第51-54页 |
3.3.5 冻融RC框架梁恢复力特性退化分析 | 第54-58页 |
3.3.6 滞回曲线验证 | 第58-6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第4章 RC框架结构基于冻融损伤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| 第64-76页 |
4.1 引言 | 第64页 |
4.2 索引原型结构的设计 | 第64-66页 |
4.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66-68页 |
4.3.1 完好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66-68页 |
4.3.2 冻融损伤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68页 |
4.4 地震波的选择与调幅 | 第68-71页 |
4.4.1 地震波的选择 | 第68-71页 |
4.4.2 地震波调幅准则 | 第71页 |
4.5 地震易损性分析 | 第71-75页 |
4.5.1 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| 第71-72页 |
4.5.2 概率地震能力分析 | 第72-73页 |
4.5.3 破坏状态划分和极限状态定义 | 第73页 |
4.5.4 结构地震易损性曲线的建立 | 第73-74页 |
4.5.5 不同龄期易损性曲线对比 | 第74-75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6-78页 |
5.1 结论 | 第76-77页 |
5.2 展望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6页 |
致谢 | 第86-88页 |
附录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