鄂尔多斯东北缘大同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
| 致谢 | 第7-8页 |
| 摘要 | 第8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3-18页 |
| 1.1 课题的来源、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| 1.1.1 课题来源 | 第13页 |
| 1.1.2 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3-14页 |
| 1.3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| 第14页 |
| 1.4 研究内容与主要工作量 | 第14-16页 |
| 1.4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| 1.4.2 主要工作量 | 第16页 |
| 1.5 主要成果、创新与不足 | 第16-18页 |
| 1.5.1 主要成果 | 第16页 |
| 1.5.2 本文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| 1.5.3 存在的不足 | 第17-18页 |
| 第二章 区域地质与新生代沉积 | 第18-22页 |
| 2.1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8-20页 |
| 2.2 新生代沉积 | 第20-22页 |
| 第三章 构造变形与应力场演化 | 第22-33页 |
| 3.1 控盆边界断裂及其运动学特征 | 第22-26页 |
| 3.2 断层滑动的动力学理论 | 第26-29页 |
| 3.3 控盆构造应力场反演 | 第29-31页 |
| 3.4 盆地内部活动断层 | 第31-33页 |
| 第四章 新生代玄武岩演化 | 第33-51页 |
| 4.1 新生代玄武岩基本特点 | 第33-37页 |
| 4.2 玄武岩地球化学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| 第37-45页 |
| 4.3 两火山锥对比性研究及SHRIMP测年尝试 | 第45-51页 |
| 第五章 浅部构造与地幔活动的关系 | 第51-53页 |
| 第六章 盆地的形成演化模式 | 第53-56页 |
| 第七章 结论 | 第56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64页 |
| 研究生期间的学生活动与成果清单 | 第64页 |
| 学术活动 | 第64页 |
| 学术成果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