益气补血泄浊方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研究
提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临床研究 | 第9-16页 |
1.临床资料 | 第9-11页 |
1.1 病例来源 | 第9页 |
1.2 诊断标准 | 第9页 |
1.3 中医诊断标准 | 第9页 |
1.4 病例选择标准 | 第9-10页 |
1.5 一般资料 | 第10-11页 |
2.研究方法 | 第11-13页 |
2.1 试验分组 | 第11页 |
2.2 疗程 | 第11页 |
2.3 观察指标 | 第11-12页 |
2.4 统计方法 | 第12-13页 |
3.治疗结果 | 第13-16页 |
3.1 治疗前后总有效率比较 | 第13页 |
3.2 治疗前后肾功能、血常规比较 | 第13页 |
3.3 治疗前后铁指标的比较 | 第13-14页 |
3.4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| 第14页 |
3.5 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| 第14-16页 |
讨论 | 第16-28页 |
1.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| 第16-17页 |
2.历代医家和文献对RA论治的相关论述 | 第17-18页 |
3.现代医家对RA的病因、病机及治疗方案的阐释 | 第18-21页 |
3.1 RA的病因及病机 | 第18-19页 |
3.2 治疗方案 | 第19-21页 |
4.益气补血泄浊方立论依据、药物分析、组方特点 | 第21-23页 |
4.1 立方依据 | 第21页 |
4.2 药物分析 | 第21-23页 |
4.3 组方特点 | 第23页 |
5.益气补血泄浊方现代药理研究 | 第23-26页 |
5.1 黄芪 | 第23页 |
5.2 太子参 | 第23-24页 |
5.3 白术 | 第24页 |
5.4 山药 | 第24页 |
5.5 当归 | 第24页 |
5.6 丹参 | 第24-25页 |
5.7 猪苓 | 第25页 |
5.8 泽泻 | 第25页 |
5.9 牡蛎 | 第25页 |
5.10六月雪 | 第25-26页 |
6.益气补血泄浊方治疗RA的疗效特点分析 | 第26-28页 |
6.1 临床综合疗效 | 第26页 |
6.2 证候疗效 | 第26页 |
6.3 对肾性贫血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| 第26页 |
6.4 对肾性贫血患者铁代谢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6.5 安全性观测 | 第27-28页 |
结论 | 第28-29页 |
问题及展望 | 第29-30页 |
结语 | 第30-3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1-34页 |
综述 | 第34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2页 |
附录 | 第42-45页 |
致谢 | 第45-46页 |
发表论文 | 第46-50页 |
详细摘要 | 第50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