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2页 |
1.1 选题的理由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 论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1-12页 |
第2章 马尔库塞爱欲解放论及其评价 | 第12-22页 |
2.1 马尔库塞爱欲解放思想的理论渊源 | 第12-16页 |
2.1.1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影响 | 第12-13页 |
2.1.2 对弗洛依德性欲概念的改造 | 第13-15页 |
2.1.3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2.2 马尔库塞爱欲解放思想 | 第16-19页 |
2.2.1 爱欲的压抑 | 第16-17页 |
2.2.2 非压抑性文明的建立 | 第17-18页 |
2.2.3 爱欲解放的途径及可能性 | 第18-19页 |
2.3 对马尔库塞爱欲解放思想的评价 | 第19-22页 |
2.3.1 马尔库塞爱欲解放思想的价值 | 第19-20页 |
2.3.2 马尔库塞爱欲解放思想的局限性 | 第20-22页 |
第3章 马克思的劳动解放论及其现实价值 | 第22-32页 |
3.1 马克思劳动解放论产生的背景 | 第22-25页 |
3.1.1 社会历史背景 | 第22-23页 |
3.1.2 异化劳动概念的形成 | 第23-25页 |
3.2 马克思劳动解放论的基本内容 | 第25-28页 |
3.2.1 马克思劳动解放论的内涵 | 第25-26页 |
3.2.2 马克思人的解放与劳动解放的关系 | 第26-27页 |
3.2.3 劳动解放的方式 | 第27-28页 |
3.3 马克思劳动解放论的现实意义 | 第28-32页 |
3.3.1 体现了马克思的人文主义情怀 | 第28-29页 |
3.3.2 有助于劳动者主体地位的提高 | 第29-30页 |
3.3.3 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| 第30-32页 |
第4章 马尔库塞爱欲解放与马克思劳动解放的比较 | 第32-44页 |
4.1 二者的联系 | 第32-34页 |
4.1.1 马尔库塞对马克思社会批判思想的继承 | 第32-33页 |
4.1.2 马尔库塞肯定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 | 第33-34页 |
4.2 二者的差异性 | 第34-41页 |
4.2.1 解放的主体不同 | 第34-36页 |
4.2.2 解放的本质不同 | 第36-39页 |
4.2.3 解放的途径和方式不同 | 第39-41页 |
4.3 二者人的解放思想的结合研究 | 第41-44页 |
4.3.1 二者思想结合的理论基础 | 第41-42页 |
4.3.2 马尔库塞视域下马克思的解放理论 | 第42-44页 |
第5章 马尔库塞与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对当代人的解放理论主题的昭示 | 第44-48页 |
5.2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人的解放思想对当代人的解放主题的昭示 | 第45-48页 |
5.2.1 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的建立 | 第45-46页 |
5.2.2 体现并巩固了我国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| 第46-48页 |
结语 | 第48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