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7-15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7-8页 |
1.2 研究的必要性 | 第8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12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8-10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.3 文献评述 | 第11-12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5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6 本文的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2 理论基础 | 第15-25页 |
2.1 库区农业的概念及其特点 | 第15-16页 |
2.1.1 库区农业的概念 | 第15页 |
2.1.2 库区农业的特点 | 第15-16页 |
2.2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6-19页 |
2.2.1 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背景 | 第16-17页 |
2.2.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| 第17-18页 |
2.2.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| 第18-19页 |
2.2.4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| 第19页 |
2.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| 第19-22页 |
2.3.1 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| 第20-21页 |
2.3.2 农业生态环境可持发展 | 第21页 |
2.3.3 农业经济的可持发展 | 第21页 |
2.3.4 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| 第21-22页 |
2.3.5 农业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| 第22页 |
2.4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概述 | 第22-25页 |
2.4.1 生态农业 | 第22-23页 |
2.4.2 立体农业 | 第23-24页 |
2.4.3 旅游农业 | 第24-25页 |
3 白市水电站库区农业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| 第25-38页 |
3.1 白市水电站库区的界定 | 第25-27页 |
3.1.1 白市水电站库区的形成 | 第25页 |
3.1.2 白市水电站库区范围界定 | 第25-27页 |
3.2 白市水电站库区农业相关资源概况 | 第27-33页 |
3.2.1 自然资源概况 | 第27页 |
3.2.2 农业社会资源概况 | 第27-30页 |
3.2.3 农业生态环境概况 | 第30-32页 |
3.2.4 农业科技概况 | 第32-33页 |
3.3 白市水电站库区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| 第33-36页 |
3.3.1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,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| 第33-34页 |
3.3.2 农业产业化初见端倪 | 第34页 |
3.3.3 各乡镇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 | 第34-36页 |
3.4 农业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述评 | 第36-38页 |
4 白市水电站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| 第38-52页 |
4.1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| 第38-41页 |
4.1.1 面源污染破坏农业生态环境 | 第38-39页 |
4.1.2 水土流失存在潜在威胁 | 第39-40页 |
4.1.3 养殖业的无序发展造成环境负担 | 第40页 |
4.1.4 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加剧生态破坏 | 第40-41页 |
4.2 库区人地关系紧张 | 第41-46页 |
4.2.1 人地关系现状 | 第41-42页 |
4.2.2 人地矛盾突出的原因 | 第42-46页 |
4.3 农业经济方面 | 第46-50页 |
4.3.1 农民收入偏低,影响农业可持续投入 | 第46-47页 |
4.3.2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,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有限 | 第47-48页 |
4.3.3 整体产业结构趋向良好,农业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 | 第48-49页 |
4.3.4 政府对库区后续发展投入不足,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 | 第49-50页 |
4.3.5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,“产供销”一体化能力弱 | 第50页 |
4.4 农业科技方面 | 第50-52页 |
4.4.1 农村科研软、硬件条件差 | 第50-51页 |
4.4.2 科研转化率较低 | 第51-52页 |
5 白市水电站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| 第52-60页 |
5.1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,大力发展重点产业 | 第52-55页 |
5.1.1 以产业化经营为目的,发展优势种植业 | 第52-53页 |
5.1.2 以自然资源为基础,发展生态养殖业 | 第53-54页 |
5.1.3 以资源和区位优势为依托,发展特色旅游农业 | 第54-55页 |
5.2 大力发展库区教育事业,加快库区人.的素质建设 | 第55-56页 |
5.3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,改善生态环境 | 第56页 |
5.4 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配套机制 | 第56-57页 |
5.5 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,提高科技推广应用率 | 第57-58页 |
5.6 发挥经济组织作用,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| 第58页 |
5.7 服务、保障、扶持三结合,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| 第58-60页 |
6 结论和展望 | 第60-62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60页 |
6.2 不足与展望 | 第60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