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7-25页 |
1.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8-22页 |
1.2.1 放水试验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2.2 太灰水数值模拟与疏放性评价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2.3 煤层底板突水机理研究现状 | 第20-22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22页 |
1.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22-25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23-25页 |
2 矿井地质概况 | 第25-37页 |
2.1 矿井概况 | 第25页 |
2.2 地层与构造 | 第25-30页 |
2.2.1 地层 | 第25-27页 |
2.2.2 构造 | 第27-30页 |
2.2.3 采区构造规律 | 第30页 |
2.3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30-37页 |
2.3.1 含、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| 第30-33页 |
2.3.2 充水条件 | 第33-34页 |
2.3.3 断层的富水性和导水性 | 第34-35页 |
2.3.4 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位置 | 第35-37页 |
3 太灰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| 第37-55页 |
3.1 太灰含水层水动力场分布特征 | 第37-38页 |
3.2 太灰含水层水化学场分布特征 | 第38-47页 |
3.2.1 水文地球化学简化模型 | 第38-41页 |
3.2.2 水化学指标的热力学计算理论 | 第41-45页 |
3.2.3 水化学场的分布特征 | 第45-47页 |
3.3 太灰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求取 | 第47-52页 |
3.4 太灰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| 第52-55页 |
4 放水试验及水文地质参数求取 | 第55-71页 |
4.1 放水试验实施 | 第55-57页 |
4.1.1 工程量完成情况及钻孔布设 | 第55-56页 |
4.1.2 放水试验实施过程 | 第56-57页 |
4.2 室内资料整理 | 第57-62页 |
4.3 水文地质参数求解 | 第62-66页 |
4.3.1 理论依据 | 第62-63页 |
4.3.2 参数求取 | 第63-66页 |
4.4 水化学分析 | 第66-69页 |
4.4.1 太灰含水层与奥灰含水层水质特征 | 第67-68页 |
4.4.2 放水试验过程中太灰水质变化情况 | 第68-69页 |
4.5 太灰水疏降可行性分析 | 第69页 |
4.6 资料分析与求参结果讨论 | 第69-71页 |
5 101采区(扩大)灰岩水数值模拟 | 第71-87页 |
5.1 三维有限差分数值模拟基本原理及方法 | 第71页 |
5.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 | 第71-73页 |
5.2.1 模拟区域 | 第71页 |
5.2.2 含水层结构系统概化 | 第71-72页 |
5.2.3 补排项概化 | 第72页 |
5.2.4 边界条件概化 | 第72-73页 |
5.3 水文地质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方法 | 第73-75页 |
5.3.1 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73页 |
5.3.2 求解方法 | 第73-75页 |
5.4 网格剖分及参数分区 | 第75-78页 |
5.5 太灰含水层流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| 第78-82页 |
5.5.1 数值模拟水文地质参数优选 | 第78页 |
5.5.2 数值模拟流场 | 第78-80页 |
5.5.3 太灰观测孔拟合曲线 | 第80-81页 |
5.5.4 数值模型验证 | 第81页 |
5.5.5 模拟结果分析 | 第81-82页 |
5.6 10煤底板太灰水疏放性评价 | 第82-87页 |
5.6.1 突水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| 第83-85页 |
5.6.2 放水方案设计及评价 | 第85-87页 |
6 10煤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 | 第87-101页 |
6.1 脆弱性指数法理论原理 | 第87-88页 |
6.1.1 地理信息系统(GIS)概述 | 第87页 |
6.1.2 层次分析法(AHP)概述 | 第87-88页 |
6.2 基于层次分析模型的主控因素权重 | 第88-91页 |
6.2.1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| 第88-89页 |
6.2.2 构建主控因素权重 | 第89-91页 |
6.3 放水前突水危险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| 第91-98页 |
6.3.1 数据归一化处理 | 第91-92页 |
6.3.2 煤层底板主控因素分析 | 第92-94页 |
6.3.3 主控因素归一化子专题图 | 第94-95页 |
6.3.4 子专题图叠加 | 第95-96页 |
6.3.5 10煤底板太灰水突水脆弱性评价模型建立 | 第96-97页 |
6.3.6 放水前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分区 | 第97-98页 |
6.4 放水后突水危险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| 第98-101页 |
7 矿井突水水源判别 | 第101-117页 |
7.1 水源判别模型基本原理 | 第101-104页 |
7.1.1 主成分分析 | 第101页 |
7.1.2 多项Logistic回归判别准则 | 第101-103页 |
7.1.3 Bayes判别准则 | 第103-104页 |
7.2 构建突水水源判别模型 | 第104-114页 |
7.2.1 原始水样主成分分析 | 第107-110页 |
7.2.2 基于PCA的Bayes判别模型 | 第110-111页 |
7.2.3 基于PCA的多项Logistic回归判别模型 | 第111-112页 |
7.2.4 基于水化学特征的水源判别模型 | 第112-114页 |
7.3 模型应用 | 第114-115页 |
7.4 判别模型评价 | 第115-117页 |
8 结论和建议 | 第117-119页 |
8.1 结论 | 第117-118页 |
8.2 建议 | 第118-11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9-127页 |
致谢 | 第127-129页 |
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| 第129-13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