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19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2 选题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| 第17-18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詹姆逊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基础 | 第19-31页 |
2.1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 | 第19-23页 |
2.1.1 历史批判的维度 | 第20-21页 |
2.1.2 双重批判的维度 | 第21-22页 |
2.1.3 发掘批判主体的维度 | 第22-23页 |
2.2 精神分析学理论 | 第23-26页 |
2.2.1 弗洛伊德无意识范围的划分 | 第23-24页 |
2.2.2 荣格集体无意识的引导 | 第24-25页 |
2.2.3 拉康真实界和象征界的关系辨析 | 第25-26页 |
2.3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| 第26-31页 |
2.3.1 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 | 第27-28页 |
2.3.2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再现论 | 第28-29页 |
2.3.3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詹姆逊重构意识形态理论的解释学视域 | 第31-40页 |
3.1 詹姆逊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文本解读的批判 | 第31-33页 |
3.1.1 二元对立结构的分析法 | 第31-32页 |
3.1.2 现代主义理性思维的价值取向 | 第32-33页 |
3.1.3 坚持精英主义文化的诉求 | 第33页 |
3.2 詹姆逊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“修正” | 第33-36页 |
3.2.1 引入结构主义的共时性观念 | 第34-35页 |
3.2.2 生产方式概念的改造 | 第35页 |
3.2.3 消解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| 第35-36页 |
3.3 文本解释的“三个视域”理论分析 | 第36-40页 |
3.3.1 政治的视域 | 第37页 |
3.3.2 社会的视域 | 第37-38页 |
3.3.3 生产方式的视域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詹姆逊意识形态理论的自我论证 | 第40-46页 |
4.1 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| 第40-42页 |
4.1.1 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| 第40-41页 |
4.1.2 垄断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| 第41页 |
4.1.3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| 第41-42页 |
4.2 认知测绘的想象性建构 | 第42-46页 |
4.2.1 认知测绘的内涵 | 第43页 |
4.2.2 认知测绘的本质 | 第43-44页 |
4.2.3 认知测绘与社会主义政治的关系 | 第44-46页 |
第五章 詹姆逊意识形态理论评析 | 第46-56页 |
5.1 詹姆逊意识形态理论的价值性 | 第46-49页 |
5.1.1 激发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的活力 | 第46-47页 |
5.1.2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| 第47-48页 |
5.1.3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视界 | 第48-49页 |
5.2 詹姆逊意识形态理论的局限性 | 第49-52页 |
5.2.1 对马克思文本理解上的偏差 | 第49-50页 |
5.2.2 文化文本理论实践上的乌托邦倾向 | 第50-51页 |
5.2.3 革命方法的折中主义倾向 | 第51-52页 |
5.3 詹姆逊意识形态理论的启示性 | 第52-56页 |
5.3.1 以政治无意识的文本解释深挖良善政治资源 | 第52-53页 |
5.3.2 以文化逻辑辩证看待后现代文化 | 第53-54页 |
5.3.3 以解释学视域拓展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 | 第54-56页 |
结语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1页 |
科研成果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