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1.2.1 正向效应论 | 第10页 |
1.2.2 负向效应论 | 第10-11页 |
1.2.3 分类效应论 | 第11-12页 |
1.2.4 文献述评 | 第12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1.4 创新点与不足 | 第13-15页 |
1.4.1 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1.4.2 不足之处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| 第15-23页 |
2.1 国有企业资产重组动因类型 | 第15-19页 |
2.1.1 基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资产重组 | 第15-16页 |
2.1.2 基于国家政策与政府命令启动的资产重组 | 第16-19页 |
2.2 资产重组绩效评价的基本概念 | 第19-20页 |
2.2.1 资产重组的概念 | 第19-20页 |
2.2.2 绩效评价的概念 | 第20页 |
2.3 资产重组的理论基础 | 第20-23页 |
2.3.1 协同效应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3.2 代理理论 | 第21页 |
2.3.3 政府干预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3.4 交易费用理论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赤天化资产重组情况介绍 | 第23-29页 |
3.1 资产重组企业基本情况 | 第23-24页 |
3.1.1 资产重组主体——赤天化基本情况 | 第23页 |
3.1.2 资产重组标的公司——圣济堂基本情况 | 第23-24页 |
3.2 赤天化资产重组动因 | 第24-27页 |
3.2.1 赤天化自身陷入财务困境 | 第24-25页 |
3.2.2 赤天化业务转型 | 第25-26页 |
3.2.3 股东基于不良资产处置 | 第26页 |
3.2.4 基于国家经济布局 | 第26-27页 |
3.3 赤天化资产重组方案 | 第27-29页 |
3.3.1 发行股份及募集资金 | 第27-28页 |
3.3.2 股份锁定及业绩承诺 | 第28页 |
3.3.3 资产重组性质 | 第28-29页 |
第4章 赤天化资产重组的绩效分析 | 第29-43页 |
4.1 赤天化短期市场绩效分析 | 第29-36页 |
4.1.1 赤天化股份市场绩效量化核算 | 第29-30页 |
4.1.2 收购赤天化集团市场绩效量化核算 | 第30-33页 |
4.1.3 赤天化股份资产重组市场绩效量化核算 | 第33-36页 |
4.2 财务绩效分析 | 第36-43页 |
4.2.1 财务数据的选取 | 第36-37页 |
4.2.2 财务绩效分析方法 | 第37-38页 |
4.2.3 赤天化股份财务绩效指标分析 | 第38-43页 |
第5章 财务绩效未改善的原因及对策 | 第43-48页 |
5.1 财务绩效未改善的原因 | 第43-45页 |
5.1.1 地方政府为保留上市公司形成资产重组壁垒 | 第43页 |
5.1.2 双主营业务下的企业要素整合困难 | 第43-44页 |
5.1.3 被并购公司圣济堂资产规模相对较小 | 第44页 |
5.1.4 化工业务停产导致亏损 | 第44页 |
5.1.5 配套项目未完工 | 第44-45页 |
5.2 对策 | 第45-48页 |
5.2.1 突破地域壁垒扩大选择范围 | 第45页 |
5.2.2 进一步加强企业现有要素整合 | 第45页 |
5.2.3 明确资产重组目标 | 第45-46页 |
5.2.4 引入机构投资者扩大医药业务 | 第46页 |
5.2.5 企业应加强与政府间的联系 | 第46-48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8-50页 |
6.1 结论 | 第48-49页 |
6.2 展望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