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| 1.1 耕地保护概述 | 第11-12页 |
| 1.1.1 耕地的概念 | 第11页 |
| 1.1.2 耕地保护的内容 | 第11-12页 |
| 1.2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| 1.2.1 我国目前面临严峻的耕地保护形势 | 第12-13页 |
| 1.2.2 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展占补平衡提出新要求 | 第13页 |
| 1.2.3 城市发展加速,潜江市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,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| 第13页 |
| 1.3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3-14页 |
| 1.3.2 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| 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| 1.4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页 |
| 1.4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| 1.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5-18页 |
| 1.5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| 1.5.2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| 1.5.3 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|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基础理论 | 第18-25页 |
| 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18-19页 |
| 2.1.1 自然环境概况 | 第18页 |
| 2.1.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| 第18-19页 |
| 2.1.3 土地利用概况 | 第19页 |
| 2.2 数据获取 | 第19-20页 |
| 2.3 农用地产能核算基础理论 | 第20-22页 |
| 2.3.1 地域分异理论 | 第20页 |
| 2.3.2 土地适宜性理论 | 第20-21页 |
| 2.3.3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| 第21页 |
| 2.3.4 土地质量观 | 第21页 |
| 2.3.5 土地生产力理论 | 第21-22页 |
| 2.4 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路线 | 第22-25页 |
| 2.4.1 农用地产能与农用地分等的关系 | 第22-23页 |
| 2.4.2 产能核算的技术路线 | 第23-25页 |
| 第三章 耕地数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| 第25-52页 |
| 3.1 耕地数量时空变化分析 | 第25-32页 |
| 3.1.1 潜江市耕地总量变化分析 | 第25-26页 |
| 3.1.2 潜江市新增耕地数量时空变化分析 | 第26页 |
| 3.1.3 潜江市减少耕地数量时空变化分析 | 第26-28页 |
| 3.1.4 潜江市质量建设用地数量时空变化分析 | 第28-30页 |
| 3.1.5 潜江市耕地转化空间分布特征 | 第30-32页 |
| 3.2 耕地质量变化分析 | 第32-43页 |
| 3.2.1 潜江市耕地质量等级分析 | 第32-36页 |
| 3.2.2 潜江市新增耕地质量变化分析 | 第36-39页 |
| 3.2.3 潜江市减少耕地质量变化分析 | 第39-42页 |
| 3.2.4 潜江市质量建设用地质量变化分析 | 第42-43页 |
| 3.3 耕地资源状况总体评价 | 第43-44页 |
| 3.3.1 耕地总量呈下降趋势,下降的速度减缓 | 第43页 |
| 3.3.2 耕地补充为土地整治和整理田坎小型沟渠,减少为建设占用和其它 | 第43-44页 |
| 3.3.3 耕地质量分布均匀,肥力较好 | 第44页 |
| 3.4 耕地时空变化驱动力分析 | 第44-52页 |
| 3.4.1 耕地时空变化驱动力定性分析 | 第44-46页 |
| 3.4.2 耕地时空变化驱动力定量分析 | 第46-52页 |
| 第四章 耕地占补平衡分析 | 第52-69页 |
| 4.1 基于产能合算的耕地占补平衡的必要性 | 第52页 |
| 4.2 潜江市占补平衡情况分析 | 第52-68页 |
| 4.2.1 占用耕地情况分析 | 第52-63页 |
| 4.2.2 补充耕地情况分析 | 第63-65页 |
| 4.2.3 占补平衡方案分析 | 第65-68页 |
| 4.3 潜江市近三年耕地占补平衡总结 | 第68-69页 |
| 第五章 耕地保护的建议 | 第69-71页 |
| 5.1 合理规划利用土地 | 第69页 |
| 5.2 做好土地整治规划 | 第69页 |
| 5.3 严守耕地数量,进一步发掘耕地后备资源 | 第69-70页 |
| 5.4 提高耕地利用率 | 第70-71页 |
| 第六章 结论和不足 | 第71-73页 |
| 6.1 结论 | 第71-72页 |
| 6.1.1 潜江市耕地数量和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 | 第71页 |
| 6.1.2 潜江市耕地变化的驱动力 | 第71-72页 |
| 6.2 不足 | 第72-7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3-76页 |
| 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