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眼科学论文--眼外科手术学论文

胶原基角膜植片的生物相容性评价及抗感染功能化改性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25页
    1.1 角膜盲与感染性角膜炎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角膜盲现状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感染性角膜炎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感染性角膜炎分类与临床治疗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.1 细菌性角膜炎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.2 真菌性角膜炎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.3 病毒性角膜炎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.4 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第14-15页
    1.2 角膜移植替代材料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人工角膜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羊膜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猪脱细胞角膜基质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组织工程角膜第16-17页
    1.3 胶原基角膜植片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胶原基角膜植片研究进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胶原交联改性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新型二醛类交联剂第19页
    1.4 眼科药物缓释材料第19-21页
    1.5 环糊精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β-环糊精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环糊精包合物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环糊精在眼科药物中的应用第22-23页
    1.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主要研究内容第24-25页
第二章 胶原基角膜植片生物相容性评价第25-32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5页
    2.2 实验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实验耗材与设备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板层角膜移植实验第26-27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讨论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胶原基材料角膜上皮生长情况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缝合眼睑对植片存留时间影响第29-31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31-32页
第三章 抗感染包合物的制备及表征第32-45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2页
    3.2 实验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1 实验材料及试剂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2 实验设备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β-环糊精二醛的制备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抗感染药物包合物的制备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.1 β-CD-DA/OFLX包合物的制备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.2 β-CD-DA/Vor包合物的制备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.3 β-CD-DA/GCV包合物的制备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.4 β-CD-DA与各药物物理混合物的制备第35页
    3.3 产物表征方法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(FTIR)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一维核磁氢谱(~1H-NMR)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粉末X射线衍射谱(PXRD)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二维核磁氢谱(2D~1H-NMR)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(UV-Vis)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包合率测定第36页
    3.4 结果与讨论第36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包合物分析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1.1 FTIR分析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1.2 PXRD分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1.3 2DROESY谱分析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各包合物的包合率测定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2.1 吸收峰检测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2.2 标准曲线绘制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2.3 包合率结果第43-44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44-45页
第四章 抗感染胶原膜的制备和理化性能表征第45-54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45页
    4.2 实验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验原料与设备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1 实验原料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2 实验设备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抗感染胶原膜的制备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理化性能表征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1 抗感染胶原膜的形貌观察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2 抗感染胶原膜的透光率测试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3 抗感染胶原膜的含水率测试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4 抗感染胶原膜的力学性能测试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5 抗感染胶原膜的体外降解实验第48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48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抗感染胶原膜的微观形貌分析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抗感染胶原膜的透光率分析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抗感染胶原膜的含水率测试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抗感染胶原膜的力学性能表征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抗感染胶原膜的体外降解性能测试第52-53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3-54页
第五章 抗感染胶原膜的体外生物学性能评价第54-63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54页
    5.2 实验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实验原料与设备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HCEC细胞与膜的体外细胞相容性实验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.1 细胞培养、传代与接种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.2 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与增殖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.3 CCK-8法检测细胞毒性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体外药物缓释性能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体外抗菌效果检测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4.1 细菌培养与抑菌圈实验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4.2 真菌培养与抑菌圈实验第57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讨论第57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抗感染胶原膜的细胞相容性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1.1 细胞形貌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1.2 细胞毒性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体外药物缓释结果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体外抗菌效果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3.1 抗细菌抑菌圈结果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3.2 抗真菌抑菌圈结果第61-62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62-63页
结论第63-64页
参考文献第64-72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2-73页
致谢第73-74页
附件第74页

论文共7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政治扭曲与商业竞逐下的人性变异--毕飞宇小说论
下一篇:Paip1在肺腺癌中的分子标志物作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