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导论 | 第16-62页 |
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| 第16-26页 |
一、选题的缘起 | 第16-21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21-26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26-47页 |
一、国内行政区划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| 第26-36页 |
二、国外行政区划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| 第36-41页 |
三、侧重国家建设的行政区划研究 | 第41-47页 |
第三节 研究方法 | 第47-58页 |
一、空间政治学的分析视角 | 第47-54页 |
二、长时间段的历史比较方法 | 第54-56页 |
三、“解释-创新”与“解决-回应”的政治学研究取向 | 第56-57页 |
四、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的研究方法 | 第57-58页 |
第四节 论文结构 | 第58-60页 |
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| 第60-62页 |
第一章 核心概念、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| 第62-92页 |
第一节 核心概念:行政区划、行政区划变革和国家建设 | 第62-74页 |
一、行政区划(Administrative Division) | 第62-69页 |
二、行政区划变革 | 第69-70页 |
三、国家建设(State Building) | 第70-74页 |
第二节 理论基础:现代国家建设的内容 | 第74-82页 |
一、领土权的确定与落实 | 第74-76页 |
二、理性化官僚体制的发展 | 第76-78页 |
三、促进经济发展 | 第78-80页 |
四、合法性基础的转变 | 第80-82页 |
第三节 分析框架:行政区划与推进现代国家建设 | 第82-92页 |
一、行政区划与实现国家统一 | 第82-84页 |
二、行政区划与国家结构调整 | 第84-86页 |
三、行政区划与促进经济发展 | 第86-88页 |
四、行政区划与加强行政治理 | 第88-92页 |
第二章 传统中国的国家建设:新中国成立前的行政区划变革 | 第92-111页 |
第一节 国家统一:内地与边疆行政区划的不断充实 | 第92-95页 |
一、内地行政区划的不断充实 | 第93-94页 |
二、边疆地区行政区划的不断充实 | 第94-95页 |
第二节 国家结构:行政区划层级调试与地方分权 | 第95-100页 |
一、两千年三循环的行政区划层级调试 | 第96-97页 |
二、行政区划权力职能划分及其统属关系的调试 | 第97-100页 |
第三节 经济发展:内地、边疆开发与城市型政区产生 | 第100-104页 |
一、行政区划充实与内地、边疆开发 | 第100-102页 |
二、城市型行政区划产生与发展 | 第102-104页 |
第四节 行政治理:双轨制治理体系与现代化的挑战 | 第104-111页 |
一、郡县制与双轨治理体系 | 第105-107页 |
二、晚清民国行政区划调整与现代化治理新挑战 | 第107-111页 |
第三章 现代中国的国家建设: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行政变革 | 第111-140页 |
第一节 国家统一:行政区划变革与领土权利的落实 | 第111-117页 |
一、民族自治区的建立与发展 | 第111-114页 |
二、特别行政区划的建制与边疆海洋地区行政区划的充实 | 第114-117页 |
第二节 国家结构:单一制与行政区划层级调整 | 第117-125页 |
一、单一制的讨论和确立 | 第118-120页 |
二、大行政区的建立与撤销、市领导县体制确立和省直管县试点 | 第120-125页 |
第三节 经济发展:省级行政区划、经济特区的新建与城市型政区的发展 | 第125-133页 |
一、海南建省、重庆建直辖市与各类经济特区建制 | 第125-129页 |
二、城市型行政区划的建制与加快城市化进程 | 第129-133页 |
第四节 行政治理: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与城乡合治、城市之间协同治理 | 第133-140页 |
一、国家公园体制建设 | 第133-135页 |
二、城乡合治和城市之间的协同治理 | 第135-140页 |
第四章 国家建设视域下当前行政区划变革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| 第140-158页 |
第一节 当前行政区划变革面临的新形势 | 第140-147页 |
一、国家统一:国家安全环境变化与领土权利争端 | 第141-143页 |
二、国家结构:交通、通讯技术的进步与地方分权的发展 | 第143-144页 |
三、经济发展:工业化、城镇化与人口流动 | 第144-146页 |
四、行政治理: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要求 | 第146页 |
五、法治建设:依法治国的落实与发展 | 第146-147页 |
第二节 当前行政区划变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47-158页 |
一、国家统一:领土权利落实尚未完全解决 | 第147-150页 |
二、国家结构:行政区划层级过多与基层行政区划规模过小 | 第150-152页 |
三、经济发展:各类经济特区建制过多与城市型行政区划建制不足 | 第152-154页 |
四、行政治理:城乡之间和城市之间协同治理不足 | 第154-156页 |
五、法制建设:行政区划变革缺乏稳定性 | 第156-158页 |
第五章 国家建设视域下当前行政区划变革的建议 | 第158-172页 |
第一节 国家统一:充实民族自治区和边疆海疆的行政区划 | 第158-161页 |
一、充实民族自治区的行政区划 | 第158-160页 |
二、充实边疆、海疆的行政区划 | 第160-161页 |
第二节 国家结构:谨慎增加直辖市、适度整合县乡与推进省直辖县改革 | 第161-166页 |
一、谨慎增加直辖市 | 第161-163页 |
二、适度整合县乡 | 第163-165页 |
三、推进省直辖县改革 | 第165-166页 |
第三节 经济发展:规范经济特区建设与推进县改市、镇改市 | 第166-168页 |
一、规范各类经济特区建制 | 第166-167页 |
二、重启县改市与推进镇改市 | 第167-168页 |
第四节 行政治理:加强城乡之间和城市之间协同治理 | 第168-170页 |
一、加强城乡之间协同治理 | 第168-169页 |
二、试点建立大都市区特殊型行政区划 | 第169-170页 |
第五节 法制建设:将行政区划变革纳入顶层设计与制定相关法律 | 第170-172页 |
一、将行政区划变革纳入顶层设计 | 第170-171页 |
二、制定行政区划变革相关法律 | 第171-172页 |
结论:从现代国家建设的角度更加全面地认识行政区划变革的政治意义 | 第172-1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4-193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1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