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交通运输经济论文--旅游经济论文--中国旅游事业论文

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错位研究--以山东省为例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1章 绪论第9-1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问题第9-10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目的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意义第10-12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3页
    1.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思路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技术路线第14-16页
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第16-28页
    2.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6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旅游空间错位的相关研究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文献述评第23-24页
    2.2 理论基础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空间错位理论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资源诅咒理论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资源禀赋理论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经济增长理论第26-27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27-28页
第3章 空间错位测度的模型构建第28-37页
    3.1 空间错位特征的测度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重心模型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空间错位指数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二维组合矩阵第30-31页
    3.2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指标体系的选择与构建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样本选择与研究方法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第33-34页
    3.3 空间错位类型的界定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宏观错位类型界定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微观错位类型界定第34-35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35-37页
第4章 山东省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空间错位分析第37-73页
    4.1 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概况分析第37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区域发展概况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旅游资源发展概况第39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旅游经济发展概况第46-53页
    4.2 空间错位测度的结果分析第53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基于重心模型的宏观错位演化分析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基于SMI模型的错位指数演化分析第56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基于二维组合矩阵的空间错位演化分析第61-68页
    4.3 空间错位的影响因素分析第68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区域经济发展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区域产业结构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区位交通条件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区域政策导向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对外开放程度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旅游接待设施第71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71-73页
第5章 山东省不同空间错位区的发展措施与建议第73-79页
    5.1 同步双高区的发展措施与建议第73-74页
    5.2 同步双中区的发展措施与建议第74页
    5.3 同步双低区的发展措施与建议第74-75页
    5.4 正向错位区的发展措施与建议第75-76页
    5.5 负向错位区的发展措施与建议第76-77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77-79页
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9-83页
    6.1 研究结论第79-81页
    6.2 研究创新第81页
    6.3 研究局限第81-82页
    6.4 研究展望第82-83页
参考文献第83-90页
致谢第90-91页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91页

论文共9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社会网络视角下历史街区旅游利益相关者关系研究
下一篇:闽南地区古镇旅游居民社区参与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