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铅酸蓄电池充放电监控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2.1 铅酸蓄电池发展历程 | 第10-11页 |
1.2.2 监测与控制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 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| 第13-14页 |
第2章 铅酸蓄电池特性及SOC估算方法分析 | 第14-25页 |
2.1 铅酸蓄电池简介 | 第14-16页 |
2.1.1 铅酸蓄电池基本结构 | 第14-15页 |
2.1.2 铅酸蓄电池工作原理 | 第15-16页 |
2.2 铅酸蓄电池的主要参数 | 第16-20页 |
2.2.1 铅酸蓄电池SOC的概念 | 第16-17页 |
2.2.2 铅酸蓄电池的电动势和容量 | 第17-18页 |
2.2.3 铅酸蓄电池充电电压和放电电压 | 第18-19页 |
2.2.4 铅酸蓄电池的内阻 | 第19-20页 |
2.3 SOC估算中的难点分析 | 第20-21页 |
2.4 SOC计算方法简介 | 第21-24页 |
2.4.1 安时计量法 | 第21页 |
2.4.2 开路电压法和线性模型法 | 第21-22页 |
2.4.3 卡尔曼滤波法 | 第22页 |
2.4.4 黑箱模型法 | 第22-24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基于复合模型的铅酸蓄电池SOC估算 | 第25-38页 |
3.1 卡尔曼滤波法 | 第25-27页 |
3.1.1 卡尔曼滤波法原理 | 第25页 |
3.1.2 标准卡尔曼滤波法 | 第25-27页 |
3.1.3 扩展卡尔曼滤波法 | 第27页 |
3.2 电池模型的研究 | 第27-30页 |
3.2.1 复合模型 | 第27-28页 |
3.2.2 简化模型 | 第28-29页 |
3.2.3 滞后效应模型和极化效应模型 | 第29-30页 |
3.3 SOC初始荷电状态的确定 | 第30-31页 |
3.4 复合模型的修正 | 第31-32页 |
3.4.1 等效电流系数 | 第31页 |
3.4.2 温度系数和修正后的复合模型 | 第31-32页 |
3.5 用复合模型的扩展卡尔曼滤波法估测电池SOC | 第32-37页 |
3.5.1 理论推导 | 第32-34页 |
3.5.2 仿真结果分析 | 第34-37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4章 铅酸蓄电池监控系统设计 | 第38-53页 |
4.1 铅酸蓄电池监控系统概述和设计方法 | 第38-39页 |
4.1.1 铅酸蓄电池监控系统概述 | 第38页 |
4.1.2 铅酸蓄电池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法 | 第38-39页 |
4.2 监控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| 第39-47页 |
4.2.1 供电电源模块设计 | 第39-40页 |
4.2.2 控制器芯片 | 第40-41页 |
4.2.3 蓄电池电压采集模块设计 | 第41-44页 |
4.2.4 蓄电池电流采集模块设计 | 第44-45页 |
4.2.5 蓄电池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| 第45-46页 |
4.2.6 通讯单元电路设计 | 第46-47页 |
4.2.7 存储单元电路设计 | 第47页 |
4.3 监控系统软件流程设计 | 第47-52页 |
4.3.1 系统软件设计的基本要求 | 第47-48页 |
4.3.2 系统整体软件流程 | 第48页 |
4.3.3 铅酸蓄电池SOC估算流程和监控流程 | 第48-50页 |
4.3.4 蓄电池数据采集流程和通讯单元流程 | 第50-5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5章 铅酸蓄电池监控系统实验测试结果分析 | 第53-58页 |
5.1 实验测试条件 | 第53-55页 |
5.1.1 实验装置及相关设备 | 第53-54页 |
5.1.2 实验测试方法 | 第54-55页 |
5.2 监测结果及数据分析 | 第55-57页 |
5.2.1 蓄电池相关数据的变化值 | 第55-57页 |
5.2.2 SOC监控结果分析 | 第57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8-59页 |
6.1 总结 | 第58页 |
6.2 展望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5-6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