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前言 | 第11-12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0页 |
1.1 原料苯甲酸和产品苯甲酸异戊酯 | 第12页 |
1.1.1 苯甲酸的性质和用途 | 第12页 |
1.1.2 苯甲酸异戊酯的性质 | 第12页 |
1.1.3 苯甲酸异戊酯的用途 | 第12页 |
1.2 合成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5页 |
1.2.1 合成苯甲酸异戊酯的途径 | 第12-13页 |
1.2.2 合成苯甲酸异戊酯的催化剂选型发展 | 第13-15页 |
1.3 酯化反应动力学 | 第15-16页 |
1.3.1 反应动力学模型 | 第15-16页 |
1.3.2 酯化反应速率测定方法 | 第16页 |
1.4 热力学性质 | 第16页 |
1.5 固液平衡 | 第16-19页 |
1.5.1 溶解度测定的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5.2 关联溶解度的模型 | 第18-19页 |
1.6 本文工作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苯甲酸异戊酯的合成工艺 | 第20-29页 |
2.1 实验部分 | 第20-22页 |
2.1.1 实验原料 | 第20页 |
2.1.2 实验仪器 | 第20页 |
2.1.3 反应原理 | 第20-21页 |
2.1.4 实验装置 | 第21-22页 |
2.1.5 实验步骤 | 第22页 |
2.2 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讨论 | 第22-24页 |
2.2.1 正交实验设计 | 第22-24页 |
2.2.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| 第24页 |
2.3 单因素实验及结果讨论 | 第24-28页 |
2.3.1 反应温度对苯甲酸异戊酯收率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2.3.2 对甲苯磺酸用量对苯甲酸异戊酯收率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2.3.3 酸醇比对苯甲酸异戊酯收率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3章 苯甲酸异戊酯反应动力学 | 第29-42页 |
3.1 实验部分 | 第29-30页 |
3.1.1 实验试剂 | 第29页 |
3.1.2 实验仪器 | 第29页 |
3.1.3 实验步骤 | 第29-30页 |
3.2 转化率的计算 | 第30页 |
3.2.1 转化率计算公式 | 第30页 |
3.2.2 标准氢氧化钠溶液的配制 | 第30页 |
3.3 酯化反应机理的假设 | 第30-32页 |
3.4 酯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推导 | 第32-35页 |
3.5 实验结果 | 第35-38页 |
3.6 参数估算 | 第38-41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4章 苯甲酸异戊酯热力学性质的研究 | 第42-49页 |
4.1 苯甲酸和苯甲酸异戊酯热容测定 | 第42-46页 |
4.1.1 实验原理及仪器 | 第42-43页 |
4.1.2 实验方法 | 第43页 |
4.1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3-46页 |
4.2 苯甲酸异戊酯平衡常数的测定 | 第46页 |
4.3 苯甲酸异戊酯反应焓和吉布斯自由能 | 第46-4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5章 苯甲酸醇中溶解度的测定及其溶解热力学 | 第49-68页 |
5.1 实验试剂和仪器 | 第49-50页 |
5.1.1 实验试剂 | 第49-50页 |
5.1.2 实验仪器 | 第50页 |
5.2 苯甲酸的DSC分析 | 第50-51页 |
5.3 苯甲酸溶解度的测定 | 第51-56页 |
5.3.1 实验装置 | 第51-52页 |
5.3.2 溶解度测定步骤 | 第52页 |
5.3.3 实验结果 | 第52-56页 |
5.4 溶解度关联模型 | 第56-57页 |
5.4.1 λh方程 | 第56页 |
5.4.2 修正的Apelblat方程 | 第56页 |
5.4.3 活度系数模型 | 第56-57页 |
5.5 溶解度模型的关联结果与讨论 | 第57-61页 |
5.6 溶解过程中热力学性质的估算 | 第61-67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4页 |
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4-75页 |
致谢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