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导论 | 第17-25页 |
一、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7-18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18-22页 |
三、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| 第22-23页 |
四、创新点与不足 | 第23-25页 |
第一章 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理论 | 第25-33页 |
第一节 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概念界定 | 第25-26页 |
第二节 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实施财政转移支付的原因 | 第26-28页 |
一、外部效应内部化 | 第26页 |
二、弥补纵向财政失衡 | 第26-27页 |
三、实现横向财政均衡 | 第27-28页 |
第三节 基于“分税制”的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| 第28-29页 |
第四节 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特殊性 | 第29-33页 |
一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求特殊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| 第29-30页 |
二、民族自治地方支出责任具有特殊性 | 第30-33页 |
第二章 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历史演变 | 第33-42页 |
第一节 “分税制”改革前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宽泛意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历史演变 | 第33-35页 |
一、分级管理阶段(1953-1979年) | 第33-34页 |
二、分级包干阶段(1980--1993年) | 第34-35页 |
第二节 “分税制”改革后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历史演变 | 第35-42页 |
一、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(1994--2001年) | 第35-37页 |
二、2002年明确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 | 第37页 |
三、2007年调整财政转移支付内容 | 第37-38页 |
四、2009年增加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及之后调整 | 第38-42页 |
第三章 中央对民族自治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均衡效应分析 | 第42-60页 |
第一节 纵向财政均衡效应分析 | 第42-49页 |
一、指标说明 | 第42-43页 |
二、总体纵向财政均衡效应实证研究 | 第43-47页 |
三、各民族自治区纵向财政均衡效应实证研究 | 第47-49页 |
第二节 横向财政均衡效应分析 | 第49-60页 |
一、指标说明 | 第49-50页 |
二、总体横向财政均衡效应实证研究 | 第50-56页 |
三、各民族自治区横向财政均衡效应实证研究 | 第56-60页 |
第四章 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 | 第60-69页 |
第一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界定的法制化程度低 | 第60-63页 |
一、政府间财政关系变革行政化 | 第61页 |
二、财政支出责任划分模糊,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法律体系保障 | 第61-63页 |
第二节 缺乏体现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的制度安排 | 第63-67页 |
一、中央对民族自治地区别性财政政策逐步消除 | 第63页 |
二、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逐渐模糊化处理 | 第63-64页 |
三、缺乏体现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安排的后果 | 第64-67页 |
第三节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机制有待完善 | 第67-69页 |
一、缺乏独立的财政转移支付管理机构 | 第67-68页 |
二、缺乏监督评估机制 | 第68-69页 |
第五章 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 | 第69-77页 |
第一节 完善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前提 | 第69-71页 |
一、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目标 | 第69-70页 |
二、明确划分政府间的财政支出责任 | 第70-71页 |
第二节 提高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层次 | 第71-73页 |
一、制定《财政转移支付法》,规范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| 第71-72页 |
二、修订《民族区域自治法》,规范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 | 第72-73页 |
第三节 增加体现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设计 | 第73-75页 |
一、以“因素法”代替“基数法”分配转移支付 | 第73页 |
二、重构“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”,扩大“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”规模 | 第73-74页 |
三、优化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结构 | 第74-75页 |
四、构建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| 第75页 |
第四节 完善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机制 | 第75-77页 |
一、建立独立的财政转移支付管理机构 | 第75-76页 |
二、强化财政转移支付的监督与绩效评价机制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2页 |
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