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1 绪论 | 第12-19页 |
| 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| 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3-15页 |
| 1.3 研究目标与内容 | 第15-17页 |
| 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5-16页 |
| 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| 1.4 研究资料与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|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| 第19-33页 |
| 2.1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19-23页 |
| 2.1.1 鄱阳湖流域 | 第19-22页 |
| 2.1.1.1 赣江 | 第19页 |
| 2.1.1.2 抚河 | 第19-20页 |
| 2.1.1.3 信江 | 第20页 |
| 2.1.1.4 饶河 | 第20-21页 |
| 2.1.1.5 修河 | 第21页 |
| 2.1.1.6 其它直接入湖河流 | 第21-22页 |
| 2.1.2 鄱阳湖区 | 第22-23页 |
| 2.1.2.1 鄱阳湖区 | 第22页 |
| 2.1.2.2 鄱阳湖 | 第22-23页 |
| 2.2 水文观测站及基本资料 | 第23-26页 |
| 2.3 数据来源 | 第26页 |
| 2.4 研究方法 | 第26-31页 |
| 2.4.1 趋势分析 | 第27-29页 |
| 2.4.1.1 Mann-Kendall趋势检验法 | 第27页 |
| 2.4.1.2 R/S分析 | 第27-29页 |
| 2.4.2 小波分析 | 第29-30页 |
| 2.4.3 突变性分析及检验 | 第30-31页 |
| 2.4.3.1 突变分析 | 第30-31页 |
| 2.4.3.2 T检验法 | 第31页 |
| 2.5 本章小结 | 第31-33页 |
| 3 近60年来鄱阳湖“五河”控制站天然径流量变化特征分析 | 第33-43页 |
| 3.1 资料整编与径流还原 | 第33-34页 |
| 3.2 径流的年内分配 | 第34-35页 |
| 3.3 径流系列的年际变化 | 第35-37页 |
| 3.3.1 径流年际变化的特征值分析 | 第35-36页 |
| 3.3.2 径流系列丰枯水年阶段性变化分析 | 第36-37页 |
| 3.4 径流序列变化的演变趋势性 | 第37-41页 |
| 3.4.1 趋势及突变性分析 | 第37-40页 |
| 3.4.1.1 趋势性 | 第37-38页 |
| 3.4.1.2 突变性 | 第38-40页 |
| 3.4.2 持续性分析 | 第40-41页 |
| 3.5 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| 4 56年来鄱阳湖“五河”控制站输沙量变化特征分析 | 第43-55页 |
| 4.1 资料整编与插补 | 第43-44页 |
| 4.2 各站输沙量年内变化分析 | 第44-45页 |
| 4.3 各站输沙量年际变化分析 | 第45-53页 |
| 4.3.1 年代变化 | 第45-50页 |
| 4.3.2 演变趋势分析 | 第50-53页 |
| 4.3.2.1 趋势性 | 第50页 |
| 4.3.2.2 突变性 | 第50-53页 |
| 4.3.3 持续性分析 | 第53页 |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| 5 56年来鄱阳湖水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分析 | 第55-69页 |
| 5.1 水沙总体变化趋势 | 第55-59页 |
| 5.1.1 水沙的年内分配 | 第55-56页 |
| 5.1.2 水沙的年际变化 | 第56-58页 |
| 5.1.3 趋势分析 | 第58-59页 |
| 5.2 突变性分析及T检验 | 第59-61页 |
| 5.2.1 突变性 | 第59-60页 |
| 5.2.2 T检验 | 第60-61页 |
| 5.3 周期性分析 | 第61-64页 |
| 5.3.1 年径流量序列小波分析 | 第61-63页 |
| 5.3.2 年输沙量序列小波分析 | 第63-64页 |
| 5.4 鄱阳湖流域水沙变化原因分析 | 第64-67页 |
| 5.4.1 入湖悬移质泥沙下降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5-66页 |
| 5.4.2 出湖悬移质泥沙上升的原因分析 | 第66-67页 |
| 5.5 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| 6 结论与展望 | 第69-72页 |
| 6.1 结论 | 第69-71页 |
| 6.2 展望 | 第71-7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2-76页 |
| 致谢 | 第76-78页 |
|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(著)及科研情况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