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导论 | 第7-11页 |
| 一、选题背景 | 第7页 |
| 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7-10页 |
| (一)国内研究现状 | 第7-9页 |
| (二)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| 三、选题意义 | 第10页 |
| 四、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| 第10-11页 |
|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的理论渊源 | 第11-17页 |
| 一、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创新思想 | 第11-14页 |
| (一)科技创新包含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 | 第11-12页 |
| (二)科技创新是一种认识活动 | 第12-13页 |
| (三)科技创新是一种实践过程 | 第13-14页 |
| 二、毛泽东的科技创新思想 | 第14-17页 |
| (一)“向科学进军” | 第14-15页 |
| (二)发展尖端科技 | 第15页 |
| (三)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 | 第15页 |
| (四)积极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| 第15-17页 |
|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的发展历程 | 第17-35页 |
| 一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的奠基(1978-1989) | 第17-23页 |
| (一)首次明确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” | 第17-19页 |
| (二)阐明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| 第19-21页 |
| (三)强调坚持“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,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”的指导方针 | 第21-23页 |
| 二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(1990-2001) | 第23-27页 |
| (一)实行“有所为、有所不为”的方针 | 第23-25页 |
| (二)强调“科教兴国”战略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正确选择 | 第25-26页 |
| (三)将科技体制改革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| 第26-27页 |
| 三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的发展(2002-2012) | 第27-30页 |
| (一)坚持“自主创新、重点跨越、支撑发展、引领未来”的指导方针 | 第28页 |
| (二)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,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| 第28-29页 |
| (三)明确“尊重劳动、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、尊重创造”的基本原则 .. 23 | 第29-30页 |
| 四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的成熟(2012-至今) | 第30-35页 |
| (一)提出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国梦 | 第31页 |
| (二)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| 第31-35页 |
|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| 第35-44页 |
| 一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的指导方针 | 第35-37页 |
| (一)自主创新 | 第36页 |
| (二)重点跨越 | 第36-37页 |
| (三)支撑发展 | 第37页 |
| (四)引领未来 | 第37页 |
| 二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的目标指向 | 第37-39页 |
| 三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的基本原则 | 第39-42页 |
| (一)以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根本 | 第39页 |
| (二)以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基石 | 第39-40页 |
| (三)科技自主创新与必要引进相结合 | 第40-41页 |
| (四)以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完善为保障 | 第41-42页 |
| 四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的主要战略 | 第42-44页 |
| (一)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| 第42页 |
| (二)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| 第42-44页 |
|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的实践路径 | 第44-53页 |
| 一、培养全民科技创新意识 | 第44-45页 |
| 二、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| 第45-48页 |
| (一)创新科技人才培养理念 | 第45-46页 |
| (二)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| 第46-47页 |
| (三)创新科技人才培养环境 | 第47-48页 |
| 三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| 第48-53页 |
| (一)积极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| 第48-49页 |
| (二)深化科研机构改革,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| 第49-51页 |
| (三)构建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 | 第51页 |
| (四)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| 第51-53页 |
| 结语 | 第53-5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| 后记 | 第57-58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8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