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导言 | 第12-19页 |
第一章 我国向公众传播权的立法缺陷 | 第19-25页 |
第一节 广播权不能规制有线广播行为 | 第19-20页 |
第二节 广播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不能规制网络定时播放行为 | 第20-22页 |
第三节 广播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不能规制网络实时转播行为 | 第22-24页 |
第四节 广播权、信息网络传播权与表演权的界限不清 | 第24-25页 |
第五节 小结 | 第25页 |
第二章 向公众传播权的内容及立法模式 | 第25-34页 |
第一节 向公众传播权概述 | 第26页 |
第二节 国际条约中向公众传播权的内容 | 第26-30页 |
一、《伯尔尼公约》中向公众传播权的内容及其缺陷 | 第26-28页 |
二、WCT中向公众传播权内容的演变 | 第28-29页 |
三、WCT中向公众传播权内容的优点 | 第29-30页 |
第三节 各国有关向公众传播权规定的立法模式 | 第30-34页 |
一、美国采取的不变式立法模式 | 第30-31页 |
二、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采取的扩充式立法模式 | 第31-33页 |
三、我国所采取的立法模式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界定向公众传播权的要件 | 第34-40页 |
第一节 向公众传播权的“传播”要件 | 第34-37页 |
一、“传播”要件需要存在传播作品的行为 | 第34-36页 |
二、“传播”要件的结果是使公众有获得作品的可能性 | 第36-37页 |
第二节 向公众传播权的“公众”要件 | 第37-40页 |
一、“公众”是指“两个圈子”之外的不特定人 | 第37-38页 |
二、“公众”要件对公众接收传播的时间和地点并无要求 | 第38-39页 |
三、“新的公众”标准违背了公开传播权不得用尽的原则 | 第39-40页 |
第三节 小结 | 第40页 |
第四章 我国向公众传播权的修法方案及其选择 | 第40-47页 |
第一节 向公众传播权修法的第一种方案及争议 | 第40-42页 |
第二节 向公众传播权修法的第二种方案及争议 | 第42页 |
第三节 向公众传播权修法的第三种方案及争议 | 第42-43页 |
第四节 向公众传播权权利设置的选择 | 第43-47页 |
一、设立总括性的向公众传播权 | 第44-46页 |
二、规定向公众传播权的子权利 | 第46-47页 |
第五章 我国向公众传播权的立法建议 | 第47-56页 |
第一节 增加向公众传播权的规定 | 第47-49页 |
一、向公众传播权与表演权、展览权的区别 | 第47-48页 |
二、我国应当规定向公众传播权 | 第48-49页 |
第二节 修改向公众传播权的子权利 | 第49-54页 |
一、向公众播送权 | 第50-52页 |
(一)将“广播权”改为“向公众播送权” | 第50-51页 |
(二)将传播的手段定义为“有线或无线” | 第51-52页 |
(三)将“通过技术设备向公众传播该作品的播放”删去 | 第52页 |
二、向公众提供权 | 第52-54页 |
(一)将“信息网络传播权”改为“向公众提供权” | 第53-54页 |
(二)明确向公众提供权“交互式”的特征 | 第54页 |
(三)将“通过技术设备向公众传播以前述方式提供的作品”删去 | 第54页 |
第三节 小结 | 第54-56页 |
结语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2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62-63页 |
后记 | 第63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