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5页 |
1.2.1 气井携液实验研究方面 | 第10-11页 |
1.2.2 气井携液机理研究方面 | 第11-15页 |
1.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1.4 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| 第16-18页 |
1.4.1 完成的主要工作 | 第16-17页 |
1.4.2 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气液两相管流流型分析与判别 | 第18-35页 |
2.1 垂直管气液两相流流型 | 第18-24页 |
2.1.1 流型划分 | 第18-20页 |
2.1.2 流型判别 | 第20-24页 |
2.2 水平管气液两相流流型 | 第24-29页 |
2.2.1 流型划分 | 第24-25页 |
2.2.2 流型判别 | 第25-29页 |
2.3 倾斜管气液两相流流型 | 第29-34页 |
2.3.1 流型划分 | 第30-31页 |
2.3.2 流型判别 | 第31-3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3章 水平气井携液动态模拟实验 | 第35-57页 |
3.1 实验装置及流程 | 第35-39页 |
3.1.1 实验流程 | 第35-36页 |
3.1.2 实验装置设计 | 第36-39页 |
3.2 实验内容及步骤 | 第39-40页 |
3.2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9页 |
3.2.2 实验方法及步骤 | 第39-40页 |
3.3 倾斜管气液两相流型观察 | 第40-45页 |
3.3.1 倾斜管流型划分 | 第40-42页 |
3.3.2 倾斜管流型图 | 第42-45页 |
3.4 压降特征 | 第45-52页 |
3.4.1 表观气、液流速对压降梯度的影响 | 第45-48页 |
3.4.2 倾斜角对压降梯度的影响 | 第48-52页 |
3.5 携液动态 | 第52-56页 |
3.5.1 连续携液阶段 | 第53页 |
3.5.2 振荡式冲击携液阶段 | 第53-55页 |
3.5.3 积液阶段 | 第55-56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4章 水平气井连续携液实验研究 | 第57-81页 |
4.1 实验内容及步骤 | 第57-58页 |
4.1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57页 |
4.1.2 实验方法及步骤 | 第57-58页 |
4.2 确定最难携液井段 | 第58-62页 |
4.2.1 倾斜管段临界携液 | 第59-60页 |
4.2.2 水平管段临界携液 | 第60-61页 |
4.2.3 垂直管段临界携液 | 第61-62页 |
4.3 环状流场液滴与液膜的运动及分布特征 | 第62-70页 |
4.3.1 液滴的形成、运移及破碎 | 第62-67页 |
4.3.2 液膜在倾斜管中的分布 | 第67-70页 |
4.4 临界携液气流速特征 | 第70-80页 |
4.4.1 压力对连续携液临界气流速的影响 | 第70-76页 |
4.4.2 倾斜角对连续携液临界气流速的影响 | 第76-78页 |
4.4.3 液流量对连续携液临界气流速的影响 | 第78-80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80-81页 |
第5章 水平气井振荡式冲击携液实验研究 | 第81-92页 |
5.1 实验内容及步骤 | 第81-82页 |
5.1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81页 |
5.1.2 实验方法及步骤 | 第81-82页 |
5.2 水平井振荡式冲击携液理论 | 第82-85页 |
5.2.1 携液机理 | 第82-84页 |
5.2.2 关于实际生产井振荡式冲击携液的讨论 | 第84-85页 |
5.3 振荡式冲击携液生产参数不稳定性分析 | 第85-87页 |
5.3.1 水平管段压力变化特征 | 第85-86页 |
5.3.2 倾斜段压差变化特征 | 第86页 |
5.3.3 产液量变化特征 | 第86-87页 |
5.4 携液周期时间分析 | 第87-88页 |
5.5 振荡式冲击携液临界气流速特征 | 第88-91页 |
5.5.1 倾斜角对振荡式冲击携液临界气流速的影响 | 第88-89页 |
5.5.2 振荡式冲击携液与连续携液临界气流量的对比 | 第89-91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91-92页 |
第6章 水平气井振荡式冲击携液预测模型研究 | 第92-111页 |
6.1 倾斜井段连续携液理论研究 | 第92-108页 |
6.1.1 携液模型概述 | 第92-98页 |
6.1.2 连续携液新模型的建立 | 第98-105页 |
6.1.3 模型对比分析 | 第105-108页 |
6.2 水平气井振荡式冲击携液预测模型 | 第108-109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109-111页 |
第7章 水平气井应用分析 | 第111-122页 |
7.1 DF2井生产动态分析 | 第111-115页 |
7.2 大牛地携液情况分析 | 第115-121页 |
7.2.1 临界携液气流量预测 | 第115-116页 |
7.2.2 室内实验数据与现场应用差异性分析 | 第116-121页 |
7.3 本章小结 | 第121-122页 |
第8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122-124页 |
8.1 主要结论 | 第122-123页 |
8.2 建议 | 第123-124页 |
致谢 | 第124-1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5-131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13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