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.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1.2.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3. 本人工作内容和本文组织架构 | 第14-15页 |
1.3.1. 本人工作内容 | 第14页 |
1.3.2. 本文组织架构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硬件设计 | 第15-30页 |
2.1. 硬件总体设计 | 第15-16页 |
2.2. DM3730 SoC芯片结构 | 第16-22页 |
2.2.1. 图像采集子系统 | 第17-18页 |
2.2.2. MPU子系统 | 第18-19页 |
2.2.3. IVA2子系统 | 第19页 |
2.2.4. 处理器互联通信模块 | 第19-20页 |
2.2.5. 视频输出子系统 | 第20-21页 |
2.2.6. 内存子系统 | 第21-22页 |
2.3. DM3730外围模块设计 | 第22-27页 |
2.3.1. 电源模块设计 | 第22-24页 |
2.3.2. 内存模块设计 | 第24-25页 |
2.3.3. 液晶屏接口设计 | 第25-26页 |
2.3.4. 串口模块 | 第26-27页 |
2.3.5. 网卡模块 | 第27页 |
2.4. CPLD内视频格式转换电路设计 | 第27-30页 |
2.4.1. 视频同步信号提取电路 | 第27-28页 |
2.4.2. 同步信号产生电路 | 第28页 |
2.4.3. 像素时钟和串并转换电路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软件平台设计 | 第30-48页 |
3.1. 开发环境和软件系统总体架构 | 第30-33页 |
3.1.1. 开发环境搭建 | 第30-31页 |
3.1.2. 软件系统总体架构 | 第31-33页 |
3.2. ARM端软件平台详述 | 第33-37页 |
3.2.1. U-boot移植 | 第33-35页 |
3.2.2. Linux内核移植 | 第35-36页 |
3.2.3. 文件系统移植 | 第36-37页 |
3.3. 视频采集驱动设计 | 第37-43页 |
3.3.1. 板级文件设计 | 第38-39页 |
3.3.2. 红外传感器驱动设计 | 第39-41页 |
3.3.3. ISP驱动设计 | 第41-43页 |
3.4. ARM和DSP的交互 | 第43-48页 |
3.4.1. ARM和DSP的内存分配——共享内存 | 第43-45页 |
3.4.2. ARM和DSP交互的软件架构——Codec Engine | 第45-48页 |
第四章 红外图像处理算法选择 | 第48-57页 |
4.1. 红外图像非均匀性校正算法选择 | 第48-52页 |
4.1.1. 红外传感器非均匀性产生的原因 | 第48-49页 |
4.1.2. 红外图像非均匀性两点校正算法概述 | 第49-50页 |
4.1.3. 基于简化的 3D噪声模型的非均匀性校正算法 | 第50-52页 |
4.2. 图像灰度变换算法选择 | 第52-55页 |
4.2.1. 线性灰度变换算法 | 第53-54页 |
4.2.2. 非线性灰度变换的典型算法 | 第54-55页 |
4.3. 图像增强——中值滤波 | 第55-57页 |
第五章 ARM应用程序设计和DSP程序设计 | 第57-65页 |
5.1. ARM应用程序设计 | 第57-59页 |
5.2. DSP程序设计 | 第59-65页 |
5.2.1. DSP程序设计标准框架 | 第59-60页 |
5.2.2. DSP算法流程图 | 第60-61页 |
5.2.3. DSP算法优化 | 第61-65页 |
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65-70页 |
6.1. 相机采集的数据 | 第65页 |
6.2. 校正前和校正后灰度统计 | 第65-66页 |
6.3. 校正前后图像输出结果 | 第66-68页 |
6.4. 显示系统进行 2X放大显示结果 | 第68页 |
6.5. 图像处理算法运行时间 | 第68-70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0-72页 |
7.1. 总结 | 第70-71页 |
7.2. 展望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5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75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