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艺术论文--工艺美术论文--中国工艺美术论文--工商工艺美术论文--广告论文

多感官设计在广告中的运用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1章 绪论第12-21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背景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选题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 文献综述第13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-17页
    1.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思路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1.4 多感官设计理念阐述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感觉的形成机制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多感官整合及相关理论第18-21页
第2章 多感官设计在广告中的运用方式第21-33页
    2.1 视听觉结合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视觉传达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听觉传达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视觉与听觉整合运用第23-24页
    2.2 视触觉互动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触觉传达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视觉与触觉整合运用第25-26页
    2.3 视嗅觉交互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嗅觉传达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视觉与嗅觉整合运用第27-28页
    2.4 视味觉联结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味觉传达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视觉与味觉整合运用第29-30页
    2.5 其他多感官设计经典运用举隅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视听触觉整合运用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视听嗅觉整合运用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五感的整合运用第32-33页
第3章 多感官设计在广告中的运用特征第33-41页
    3.1 多感官设计制造仿真沉浸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仿真沉浸理论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仿真沉浸提高广告可信度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仿真沉浸降低广告排异反应第34-35页
    3.2 多感官整合建立受众情感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从五感到情感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制造感官愉悦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增强情感记忆第37-38页
    3.3 多感官交互提高品牌忠诚度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增加品牌接触点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创建品牌传统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塑造品牌个性第39-41页
第4章 多感官设计在广告运用中存在的问题第41-48页
    4.1 感官符号运用问题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视听觉符号的滥用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感官反应误差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感官符号与广告诉求不一致第43页
    4.2 消费者感官体验问题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消费者感觉阈限上升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消费者感官体验需求得不到满足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消费者的消极感官体验第45页
    4.3 广告传播媒介的制约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印刷媒体的制约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互联网媒体的制约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户外互动媒体的制约第46-48页
第5章 广告中多感官设计运用的优化策略第48-56页
    5.1 感官符号整合策略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发挥每一种感官符号的优势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以一种感官符号为主导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有序整合多感官符号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切勿滥用感官符号第50页
    5.2 消费者感官体验提升策略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以感官体验为导向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满足与引导消费者感官体验需求第52-53页
    5.3 多感官设计媒介策略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媒介新技术的合理运用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以多向互动为传播路径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实现精准投放第54-56页
结论第56-58页
参考文献第58-62页
致谢第62页

论文共6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公共文化项目中承包商机会主义行为演化博弈研究
下一篇:“我”归何处—“逃离”母题下艾丽丝·门罗小说女性命运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