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0 前言 | 第12-14页 |
1 绪论 | 第14-27页 |
1.1 剩余污泥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| 第14-15页 |
1.2 生物产氢的研究进展和原理 | 第15-20页 |
1.2.1 生物制氢现状与发展 | 第15-16页 |
1.2.2 厌氧发酵产氢技术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2.3 产酸发酵细菌的产氢机理 | 第17-20页 |
1.3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污泥水解的研究进展 | 第20-23页 |
1.3.1 物理法 | 第20-21页 |
1.3.2 化学法 | 第21页 |
1.3.3 生物法 | 第21-23页 |
1.4 EPS 和 DOM 的研究进展 | 第23-24页 |
1.4.1 胞外聚合物(EPS) | 第23-24页 |
1.4.2 溶解性有机物(DOM) | 第24页 |
1.5 课题研究的内容 | 第24-27页 |
1.5.1 课题的研究依据 | 第24-25页 |
1.5.2 研究内容 | 第25-27页 |
2 实验材料与测定方法 | 第27-32页 |
2.1 实验装置与方法 | 第27页 |
2.2 实验材料 | 第27-28页 |
2.2.1 污泥和酶来源 | 第27-28页 |
2.2.2 嗜热菌的培养与存放 | 第28页 |
2.2.3 实验仪器与设备 | 第28页 |
2.3 分析方法与测试方法 | 第28-32页 |
2.3.1 COD 的测定 | 第29页 |
2.3.2 可溶性糖的测定 | 第29页 |
2.3.3 可溶性蛋白质的测定 | 第29页 |
2.3.4 三维荧光光谱测量和数据预处理 | 第29-31页 |
2.3.5 挥发性有机酸和乙醇的测定 | 第31页 |
2.3.6 氢气含量的测定 | 第31页 |
2.3.7 其他指标的测定方法 | 第31-32页 |
3 复合酶对剩余污泥水解和减量效果影响的研究 | 第32-40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2-34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39页 |
3.2.1 水解时间对剩余污泥水解和减量的影响 | 第34-36页 |
3.2.2 复合酶投加量对剩余污泥水解和减量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2.3 水解温度对剩余污泥水解和减量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3.3 结论 | 第39-40页 |
4 嗜热菌和复合酶对污泥水解效果的影响 | 第40-50页 |
4.1 材料和方法 | 第40-41页 |
4.2 结果和分析 | 第41-48页 |
4.2.1 复合酶水解污泥过程中荧光光谱以及底物的变化 | 第41-44页 |
4.2.2 嗜热菌水解污泥过程中荧光光谱以及底物的变化 | 第44-48页 |
4.3 小结 | 第48-50页 |
5 四种预处理方法对污泥水解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 | 第50-68页 |
5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50-51页 |
5.2 结果与分析 | 第51-66页 |
5.2.1 预处理后厌氧发酵产氢情况的分析 | 第51-53页 |
5.2.2 预处理及发酵产氢过程中底物变化情况 | 第53-56页 |
5.2.3 预处理及发酵产氢过程中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| 第56-66页 |
5.3 小结 | 第66-68页 |
6 污泥水解和厌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情况 | 第68-77页 |
6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68-72页 |
6.2 结果与分析 | 第72-76页 |
6.3 小结 | 第76-77页 |
7 结论和展望 | 第77-80页 |
7.1 结论 | 第77-78页 |
7.2 展望 | 第78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8页 |
致谢 | 第88-89页 |
个人简历 | 第89-90页 |
学术论文和专利 | 第90-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