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居住区规划论文

“城中村”转型低碳社区的理论构架与实施策略研究

致谢第5-6页
中文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页
第9-13页
1 绪论第13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低碳城市的发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传统发展模式与“城中村”改造的问题第15-16页
    1.2 研究现状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研究现状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外研究现状第16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的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意义第17页
    1.4 论文框架第17-19页
2 “城中村”和“低碳社区”辨析第19-39页
    2.1 “城中村”的辨析第19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“城中村”的概念与特征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“城中村”存在的积极作用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“城中村”改造存在的问题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“城中村”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4-26页
    2.2 “低碳社区”的辨析第26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低碳社区概念与辨析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低碳社区特征与建设内容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1 低碳社区的特征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2 低碳社区的建设内容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碳足迹与低碳社区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1 碳足迹理论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2 碳足迹与低碳社区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“低碳社区”研究现状第34-36页
    2.3 小结第36-39页
3 “城中村”转型低碳社区的可行性分析第39-47页
    3.1 传统社区模式的弊端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社区空间功能过度单一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低密度的城郊住区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差别化的分区模式第39-40页
    3.2 城中村与低碳社区的匹配性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城中村与低碳社区构成要素相匹配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“城中村”改造意义与低碳社区建设意义相匹配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“城中村”交通尺度与低碳社区内部交通尺度相匹配的第41页
    3.3 城中村转型低碳社区的意义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促进低碳经济建设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以人为本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生态可持续发展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包容性共享第43页
    3.4 城中存转型低碳社区的技术支持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新能源的使用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低碳技术的发展第45页
    3.5 小结第45-47页
4 城中村转型低碳社区的思路第47-55页
    4.1 城中村转型低碳社区改造主体选择第47页
    4.2 城中村转型低碳社区的目标及原则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改造目标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改造原则第48页
    4.3 城中村转型低碳社区运行机制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第一阶段——低碳社区规划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第二阶段——低碳环境营造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第三阶段——低碳生活方式第49-50页
    4.4 城中村转型低碳社区的重难点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居住人口密度大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居住空间的分异性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投资回报的缓慢性第53-54页
    4.5 小结第54-55页
5 城中村转型低碳社区策略第55-95页
    5.1 城中村转型低碳社区基本策略第55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低碳社区规划第55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1.1 土地利用模式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1.2 道路交通系统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1.3 绿地景观设计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1.4 服务设施布局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低碳环境营造第60-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2.1 清洁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2.2 绿色建筑设计第61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低碳生活方式第67页
    5.2 城中村转型低碳社区专项策略第67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适度紧凑型住区——解决多高密度人口的居住需求第67-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1 紧凑型住区规划第68-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2 紧凑型户型设计第72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混合式居住——缓解居住空间分异性第78-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.1 在城中村改造中运用混合居住模式的意义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.2 混合式居住混合的内容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.3 混合居住模式的构建第80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工业化住宅——提高生产率第85-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1 城中村转型低碳社区使用住宅工业化生产的优势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2 工业化住宅的设计策略第86-90页
    5.3 以交通系统为例的碳足迹评价第90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社区交通系统的资源消耗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交通系统碳足迹的影响因子第91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交通系统碳足迹分析第93-95页
6 结论与不足第95-97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95页
    6.2 不足第95-97页
参考文献第97-99页
索引第99-103页
作者简历第103-107页
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07页

论文共10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工业园区天然气冷热电联产系统技术经济性分析
下一篇:荥阳地区合院式传统民居保护再利用研究--以柏庙村传统民居群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