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专题图制图研究--以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为例
摘要 | 第7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前言 | 第13-15页 |
一、研究现状 | 第15-32页 |
1. 文献获取与论证 | 第15-18页 |
2. 研究阶段划分 | 第18-26页 |
2.1 指导性文件 | 第18-22页 |
2.2 制图标准 | 第22-26页 |
3. 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| 第26-30页 |
3.1 基础理论 | 第26-29页 |
3.2 专题制图要求 | 第29-30页 |
4. 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| 第30-32页 |
二、研究设计 | 第32-37页 |
1. 研究目标与内容 | 第32-33页 |
1.1 研究目标 | 第32页 |
1.2 研究内容 | 第32页 |
1.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| 第32-33页 |
2. 技术路线与方法 | 第33-35页 |
2.1 技术路线 | 第33-35页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35页 |
3.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| 第35-36页 |
4. 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| 第36-37页 |
三、已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专题图研究 | 第37-56页 |
1. 概念 | 第37页 |
1.1 专题制图 | 第37页 |
1.2 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专题地图 | 第37页 |
2. 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专题地图类型 | 第37页 |
3. 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专题地图特点 | 第37页 |
4. 已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专题地图研究 | 第37-56页 |
4.1 编制专题图的背景不同 | 第41-42页 |
4.2 编制专题图的内容不同 | 第42-56页 |
四、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专题图制图技术方法研究 | 第56-62页 |
1. 专题制图原则 | 第56页 |
2. 专题图制图方法研究 | 第56-62页 |
2.1 准备工作 | 第57-59页 |
2.2 专题图分类与要素筛选 | 第59-60页 |
2.3 数据处理 | 第60页 |
2.4 数据分层与要素组合 | 第60-61页 |
2.5 整饰设计 | 第61-62页 |
五、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专题图制图标准化研究 | 第62-70页 |
1. 地理要素标准化原则和要求 | 第62-66页 |
1.1 地理基础要素标准化原则 | 第62页 |
1.2 地理基础要素标准化要求 | 第62-66页 |
2. 专题要素标准化原则和要求 | 第66-68页 |
2.1 专题要素标准化原则 | 第66页 |
2.2 专题要素标准化要求 | 第66-68页 |
3. 图式图样标准化原则和要求 | 第68-70页 |
3.1 图名 | 第68页 |
3.2 图例、比例尺及指北针 | 第68页 |
3.3 图框 | 第68-70页 |
六、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制图标准应用 | 第70-89页 |
1. 术语标准 | 第70页 |
2. 幅面及比例尺标准 | 第70页 |
3. 色彩标准 | 第70页 |
4. 符号注记标准 | 第70-73页 |
4.1 高程控制点 | 第70页 |
4.2 水系 | 第70-71页 |
4.3 居民地 | 第71页 |
4.4 交通 | 第71-72页 |
4.5 地貌 | 第72页 |
4.6 植被 | 第72页 |
4.7 境界 | 第72-73页 |
4.8 经纬线 | 第73页 |
5. 图式图样 | 第73-75页 |
5.1 图名 | 第73-74页 |
5.2 图框 | 第74-75页 |
6. 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系列样图 | 第75-89页 |
6.1 广西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 | 第75-78页 |
6.2 贵州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 | 第78-83页 |
6.3 重庆金佛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 | 第83-86页 |
6.4 广西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 | 第86-89页 |
七、结论与讨论 | 第89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9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| 第97-98页 |
致谢 | 第98-100页 |
附件: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专题图制图技术规程 | 第100-11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