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引言 | 第11-16页 |
第一节 蒙哥马利和她的主要作品 | 第11-12页 |
第二节 《绿山墙的安妮》简介 | 第12页 |
第三节 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与《绿山墙的安妮》 | 第12-13页 |
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一、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二、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第一章 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 | 第16-22页 |
第一节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领域 | 第16-19页 |
一、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二、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| 第17-19页 |
第二节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意义 | 第19-22页 |
一、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二、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意义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蒙哥马利与爱德华王子岛 | 第22-35页 |
第一节 爱德华王子岛的自然地理环境 | 第22-24页 |
一、 气候 | 第22-23页 |
二、 物候 | 第23-24页 |
第二节 爱德华王子岛的人文地理环境 | 第24-27页 |
一、 教育 | 第24-26页 |
二、 宗教 | 第26-27页 |
第三节 爱德华王子岛的地理环境对蒙哥马利及其创作的影响 | 第27-35页 |
一、 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哥马利及其创作的影响 | 第28-31页 |
二、 人文地理环境对蒙哥马利及其创作的影响 | 第31-35页 |
第三章 文学发生的地理基因与特定地理环境下的女性形象 | 第35-41页 |
第一节 文学发生的地理基因 | 第35-36页 |
一、 “地理基因”的遗传 | 第35-36页 |
二、 “地理基因”的变异 | 第36页 |
第二节 蒙哥马利身上特有的地理基因 | 第36-39页 |
一、 蒙哥马利身上文学地理基因的遗传 | 第37-38页 |
二、 蒙哥马利身上的文学地理基因的变异 | 第38-39页 |
第三节 《绿山墙的安妮》中特定地理环境下特有的女性形象 | 第39-41页 |
一、 “魅力四射”的安妮 | 第39-40页 |
二、 “呆板僵硬却无私善良”的马瑞拉·凯思伯特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《绿山墙的安妮》中的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 | 第41-48页 |
第一节 自然意象 | 第41-44页 |
一、 缓缓流淌的河流和小溪 | 第41-43页 |
二、 跳动着生命音符的树林 | 第43页 |
三、 枝头歌唱的小鸟 | 第43-44页 |
第二节 人文意象 | 第44-48页 |
一、 美丽的绿山墙农舍 | 第44-46页 |
二、 涤荡安妮心灵的安旺利教堂和主日学校 | 第46-47页 |
三、 孕育安妮梦想的艾维利学校和女王学院 | 第47-48页 |
第五章 《绿山墙的安妮》的地理空间的建构和特定的地理空间中安妮的成长 | 第48-54页 |
第一节 《绿山墙的安妮》的地理空间的建构 | 第48-50页 |
一、 《绿山墙的安妮》地理空间建构的基础 | 第48-49页 |
二、 《绿山墙的安妮》地理空间建构的意义 | 第49-50页 |
第二节 《绿山墙的安妮》地理空间中安妮的成长 | 第50-54页 |
一、 自然地理环境下安妮的成长 | 第50-51页 |
二、 人文地理空间中安妮自我价值的追寻 | 第51-54页 |
结论 | 第54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