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状况 | 第12-16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状况 | 第12-16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状况 | 第16页 |
1.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7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1.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| 第17-19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4.2 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吕梁地区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布局 | 第19-27页 |
2.1 吕梁地区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目标和开发思路 | 第19-21页 |
2.1.1 吕梁地区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目标 | 第19-20页 |
2.1.2 吕梁地区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 | 第20-21页 |
2.2 吕梁地区红色旅游产品的功能分区和产品定位 | 第21-23页 |
2.2.1 吕梁地区红色旅游产品的功能分区 | 第21-22页 |
2.2.2 吕梁地区红色旅游产品的定位 | 第22-23页 |
2.3 吕梁地区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布局缺陷及优化 | 第23-27页 |
2.3.1 吕梁地区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布局的缺陷 | 第23-25页 |
2.3.2 吕梁地区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布局的优化 | 第25-27页 |
第3章 吕梁地区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内容 | 第27-37页 |
3.1 吕梁地区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内容分类 | 第27-30页 |
3.1.1 吕梁地区展馆类红色旅游产品 | 第27-29页 |
3.1.2 吕梁地区遗址类红色旅游产品 | 第29-30页 |
3.2 吕梁地区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的内涵特色 | 第30-32页 |
3.2.1 红军东征出发地和战争地 | 第30-31页 |
3.2.2 晋绥抗日文化体验地 | 第31页 |
3.2.3 晋西南民俗风情展示地 | 第31-32页 |
3.3 吕梁地区红色旅游产品内容的开发缺陷及完善 | 第32-37页 |
3.3.1 吕梁地区红色旅游产品内容开发的缺陷 | 第32-34页 |
3.3.2 吕梁地区红色旅游产品内容开发的完善 | 第34-37页 |
第4章 吕梁地区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式 | 第37-48页 |
4.1 政府主导型开发 | 第37-39页 |
4.1.1 政府提供资金技术 | 第38页 |
4.1.2 政府主管景区人事 | 第38-39页 |
4.1.3 政府负责市场营销 | 第39页 |
4.2 点轴状扩散式开发 | 第39-41页 |
4.2.1 重点建设核心红色旅游产品 | 第40页 |
4.2.2 轴线连接初见成效 | 第40-41页 |
4.3 简单包装式初级开发 | 第41-43页 |
4.3.1 侧重于对遗址的修缮 | 第41-42页 |
4.3.2 集中于实物展示和简单推广产品 | 第42-43页 |
4.4 吕梁地区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| 第43-48页 |
4.4.1 吕梁地区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方式存在的问题 | 第43-44页 |
4.4.2 吕梁地区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方式的改进对策 | 第44-48页 |
第5章 加强对吕梁地区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保障 | 第48-58页 |
5.1 吕梁地区红色旅游产品的政策保障 | 第48-50页 |
5.1.1 旅游规范法规 | 第48-49页 |
5.1.2 旅游引导政策 | 第49页 |
5.1.3 旅游扶持政策 | 第49-50页 |
5.2 吕梁地区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人才保障 | 第50-51页 |
5.2.1 复合型管理人才 | 第50-51页 |
5.2.2 专业导游和服务人员 | 第51页 |
5.2.3 专业策划人才 | 第51页 |
5.3 吕梁地区红色旅游产品开发配套设施保障 | 第51-53页 |
5.3.1 交通通信设施建设 | 第52-53页 |
5.3.2 供水供电设施和餐饮建设 | 第53页 |
5.3.3 治安医疗和救护措施 | 第53页 |
5.4 吕梁地区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保障存在的不足及改善 | 第53-58页 |
5.4.1 吕梁地区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保障存在的不足 | 第53-55页 |
5.4.2 吕梁地区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保障的改善 | 第55-58页 |
结论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