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目录 | 第6-8页 |
| 一、绪论 | 第8-21页 |
| (一) 研究问题的提出 | 第8-9页 |
| (二) 研究现状综述 | 第9-17页 |
| 1. 婚配模式:同类婚与异质婚 | 第9-10页 |
| 2. 婚配年龄:初婚年龄和夫妻年龄差 | 第10-14页 |
| 3. 婚姻市场、婚姻挤压与婚姻市场分析模型:基于供求的经济阐释学 | 第14-17页 |
| 4. 两种风险:对婚姻市场理论的批判 | 第17页 |
| (三) 时间社会分析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| 第17-20页 |
| 1. 婚配年龄作为社会时间 | 第18-19页 |
| 2. 基于时间社会分析的研究假设 | 第19-20页 |
| (四) 统计资料与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| 1. 统计资料 | 第20页 |
| 2.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| 二、婚配年龄作为因果联系:初婚年龄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1-34页 |
| (一) 对初婚年龄变化的历史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简要分析 | 第21-23页 |
| (二) 初婚年龄延后与婚前就业行为、受教育行为 | 第23-29页 |
| 1. 初婚年龄延后中的奇异值 | 第23-24页 |
| 2. 初婚年龄与初次就业时间 | 第24-25页 |
| 3. 受教育、就业、初婚:三者的共变关系 | 第25-26页 |
| 4. 初婚年龄变化的多元回归分析 | 第26-28页 |
| 5. 初婚年龄变化的调节效应分析 | 第28-29页 |
| (三) 作为婚姻问题的“剩男剩女” | 第29-32页 |
| 1. 剩男剩女现象与初婚年龄延后的关系 | 第29-30页 |
| 2. 剩男剩女的年龄界限 | 第30-31页 |
| 3. 高学历是剩男剩女的虚假特征 | 第31-32页 |
| (四) 小结 | 第32-34页 |
| 三、婚配年龄作为社会要素:夫妻年龄差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4-46页 |
| (一) 夫妻年龄差的描述性分析 | 第34-40页 |
| 1. 关于夫妻年龄差操作化的讨论 | 第34-35页 |
| 2. 夫妻年龄差的时代变迁 | 第35-37页 |
| 3. 婚配年龄偏守恒现象 | 第37-38页 |
| 4. 夫妻年龄差中的性别差异 | 第38-40页 |
| (二) 夫妻年龄差的社会诉求 | 第40-45页 |
| 1. 关于选择近二十年数据的说明 | 第40页 |
| 2. 夫妻年龄差具有经济诉求 | 第40-42页 |
| 3. 夫妻年龄差具有权利诉求 | 第42-45页 |
| (三) 小结 | 第45-46页 |
| 四、婚配年龄的整合:初婚年龄与夫妻年龄差的关系 | 第46-51页 |
| (一) 婚配年龄模式的自逻辑 | 第46-48页 |
| 1. 夫妻年龄差与初婚年龄 | 第46-47页 |
| 2. 男权主导的恶性循环 | 第47-48页 |
| (二) 婚配年龄模式的社会逻辑 | 第48-50页 |
| (三) 小结 | 第50-51页 |
| 五、结论与反思 | 第51-56页 |
| (一) 结论与讨论 | 第51-52页 |
| (二) 反思 | 第52-56页 |
| 1. 时间社会分析的逻辑 | 第52-53页 |
| 2. 择偶标准与婚配年龄 | 第53-54页 |
| 3.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54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| 后记 | 第59-60页 |
|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