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24页 |
1.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1.2 纳米粒子组装的发展 | 第11-21页 |
1.2.1 各向异性的纳米粒子的组装 | 第12-13页 |
1.2.2 引导组装 | 第13-18页 |
1.2.3 纳米粒子组装的生物学方法 | 第18-2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析 | 第21-23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4-36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4-25页 |
2.1.1 实验试剂 | 第24-25页 |
2.1.2 实验仪器 | 第25页 |
2.2 实验步骤 | 第25-34页 |
2.2.1 介电泳组装 | 第25-32页 |
2.2.2 手性分子诱导金棒组装及手性分子的检测 | 第32-34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4-36页 |
第3章 金纳米棒的介电泳组装及其在肝癌细胞检测中的应用 | 第36-49页 |
3.1 引言 | 第36页 |
3.2 金纳米棒的表征 | 第36-37页 |
3.3 金纳米棒的介电泳组装 | 第37-44页 |
3.3.1 交流电电压对介电泳组装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3.3.2 交流电频率对介电泳组装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3.3.3 电极间隙大小对介电泳组装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3.3.4 金棒浓度对介电泳组装的影响 | 第42页 |
3.3.5 组装时间对介电泳组装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3.3.6 利用 SEM 表征介电泳组装的电极芯片 | 第43-44页 |
3.4 细胞检测 | 第44-48页 |
3.4.1 介电泳组装后金纳米棒的抗体修饰 | 第44页 |
3.4.2 抗体浓度的优化 | 第44-45页 |
3.4.3 孵育时间的探索 | 第45页 |
3.4.4 不同浓度的 HepG2细胞的检测 | 第45-46页 |
3.4.5 特异性验证 | 第46页 |
3.4.6 全血中 HepG2细胞的检测 | 第46-48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4章 手性分子诱导金纳米棒的组装研究 | 第49-63页 |
4.1 引言 | 第49页 |
4.2 CYS 诱导的金棒的 CD 光谱研究 | 第49-56页 |
4.2.1 Cys 诱导的金棒的 CD 光谱 | 第49-51页 |
4.2.2 金棒组装机制研究 | 第51-54页 |
4.2.3 根据 CD 信号检测 D- / L-Cys | 第54-55页 |
4.2.4 鉴别 Cys | 第55-56页 |
4.3 GSH 诱导的金棒的圆二色光谱研究 | 第56-60页 |
4.3.1 GSH 诱导的金棒的 CD 光谱随时间的变化 | 第56-59页 |
4.3.2 根据 CD 光谱检测谷胱甘肽 | 第59-60页 |
4.4 CYS 和 GSH 先后加入金棒溶液中的 CD 光谱研究 | 第60-61页 |
4.4.1 金棒溶液中先加入 Cys 后加入 GSH 的 CD 光谱随时间的变化 | 第60页 |
4.4.2 金棒溶液中先加入 GSH 后加入 Cys 的 CD 光谱随时间的变化 | 第60-6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结论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75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