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物理化学(理论化学)、化学物理学论文

铝—空气电池阴极反应催化剂BiOX(X=Cl,Br,I)的合成、表征及电化学性能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目录第8-11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20页
    1.1 铝-空气燃料电池研究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1.2 铝-空气燃料电池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铝-空气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铝-空气燃料电池阴极--空气电极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铝-空气燃料电池的优点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铝-空气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第14-15页
    1.3 空气电极催化剂研究进展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贵金属催化剂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过渡金属有机螯合物催化剂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新型催化剂第18页
    1.4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选题依据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主要研究内容第19-20页
第二章 实验方法第20-26页
    2.1 实验中所需试剂及仪器设备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所需化学试剂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所需仪器设备第20-21页
    2.2 空气电极制备工艺流程第21页
    2.3 BiOX(X=Cl,Br,Ⅰ)的制备方法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BiOCl纳米片自组装微米体的制备方法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BiOX(X=Cl,Br,Ⅰ)超薄纳米片的制备方法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BiOX(X=Cl,Br)花球状微米粒的制备方法第23-24页
    2.4 样品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检测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X射线衍射分析(XRD)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透射电镜(TEM)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极化曲线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恒流放电测试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6 电化学阻抗谱(EIS)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7 旋转圆盘电极(RDE)第25-26页
第三章 BiOCl纳米片自组装微米体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研究第26-39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26页
    3.2 物相组成及结构分析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XRD图谱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SEM和TEM图第27-30页
    3.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30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极化曲线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恒流放电曲线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循环伏安曲线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电化学阻抗谱EIS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氧还原动力学第35-36页
    3.4 BiOCl的结构及催化机理第36-38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38-39页
第四章 水热法制备BiOX(X=Cl,Br,Ⅰ)超薄纳米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第39-54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39页
    4.2 物相组成及结构分析第39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XRD图谱分析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TEM图第41-43页
    4.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3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极化曲线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恒流放电曲线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循环伏安曲线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电化学阻抗谱EIS第46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氧还原动力学第50-52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2-54页
第五章 溶剂热法制备BiOX(X=Cl,Br)花球状微米粒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第54-63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54页
    5.2 物相组成及结构分析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XRD图谱分析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SEM图第56页
    5.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56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极化曲线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恒流放电曲线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循环伏安曲线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电化学阻抗谱EIS第59-62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62-63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3-65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63-64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64-65页
参考文献第65-75页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75-76页
致谢第76页

论文共7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阴阳离子识别受体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
下一篇: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法提取女贞叶活性成分齐墩果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