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 | 第11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进展 | 第11-14页 |
1.2.2 国内研究进展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目标和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5-16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2 理论与方法论基础 | 第18-21页 |
2.1 地域分异理论 | 第18页 |
2.2 中心地理论 | 第18页 |
2.3 区域空间均衡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4 区域分工理论新阐释 | 第19页 |
2.5 方法论基础 | 第19-21页 |
3 内蒙古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域划分 | 第21-30页 |
3.1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 | 第21-23页 |
3.2 主体功能区分类方法与模型 | 第23-27页 |
3.3 主体功能区划分结果 | 第27-30页 |
4 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脆弱性评价及其开发强度的分析 | 第30-42页 |
4.1 脆弱性评价模型的建立与评价方法 | 第30-31页 |
4.1.1 脆弱性评价模型 | 第30-31页 |
4.1.2 脆弱性评价方法 | 第31页 |
4.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31-32页 |
4.3 城市地区呼包鄂地区脆弱性分析 | 第32-35页 |
4.3.1 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32-33页 |
4.3.2 评价结果及分析 | 第33-35页 |
4.4 农牧业地区西辽河平原农牧业主产区脆弱性分析 | 第35-38页 |
4.4.1 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35-36页 |
4.4.2 评价结果及分析 | 第36-38页 |
4.5 生态地区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脆弱性分析 | 第38-42页 |
4.5.1 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38-40页 |
4.5.2 评价结果及分析 | 第40-42页 |
5 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开发强度仿真模拟 | 第42-78页 |
5.1 系统仿真预测模型构建 | 第42-45页 |
5.1.1 系统仿真预测模型构建的前提 | 第42-43页 |
5.1.2 系统仿真预测系统构建的思路 | 第43页 |
5.1.3 SD 模型技术路线 | 第43-45页 |
5.2 城市地区开发强度仿真模拟 | 第45-57页 |
5.2.1 城市地区 SD 模型的建立 | 第45-48页 |
5.2.2 仿真方案的设定 | 第48-49页 |
5.2.3 仿真结果及分析 | 第49-57页 |
5.3 农牧业地区开发强度仿真模拟 | 第57-68页 |
5.3.1 农牧业地区 SD 模型的建立 | 第57-60页 |
5.3.2 仿真方案的设定 | 第60-63页 |
5.3.3 仿真结果及分析 | 第63-68页 |
5.4 生态地区开发强度仿真模拟 | 第68-78页 |
5.4.1 生态地区 SD 模型的建立 | 第68-71页 |
5.4.2 参数的确定 | 第71页 |
5.4.3 仿真结果及分析 | 第71-78页 |
6 结论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