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川铜镍矿床Ⅰ矿区地质体三维建模与矿化空间分析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1 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 | 第11-12页 |
1.2.2 矿化空间分析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1.3 技术路线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| 第12-15页 |
1.3.1 技术路线 | 第12-13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3.3 论文结构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域地质特征 | 第15-20页 |
2.1 研究区域矿床地质特征 | 第15-18页 |
2.1.1 研究区域矿床地层 | 第15-17页 |
2.1.2 矿床构造 | 第17-18页 |
2.2 研究区域矿体地质特征 | 第18-20页 |
第三章 地质体三维建模 | 第20-36页 |
3.1 地质数据库的建立 | 第20-23页 |
3.1.1 原始数据的收集和数字化 | 第20-21页 |
3.1.2 数据纠错与规范化处理 | 第21页 |
3.1.3 地质数据库建立 | 第21-23页 |
3.2 基于剖面的地质体二维地线串模型圈定 | 第23-26页 |
3.2.1 矿体二维线串模型圈定 | 第23-24页 |
3.2.2 地层二维线串模型圈定 | 第24-25页 |
3.2.3 断层二维线串模型圈定 | 第25-26页 |
3.3 三维剖面组合线框模型生成 | 第26-30页 |
3.3.1 二维线串到三维线串的转换 | 第26-27页 |
3.3.2 二维线串模型重构三维表面 | 第27-29页 |
3.3.3 地质体线框问交叉问题 | 第29-30页 |
3.4 勘探工程模型的建立 | 第30-31页 |
3.5 地质体块体模型的建立 | 第31-36页 |
3.5.1 块体模型的数据结构 | 第32-33页 |
3.5.2 块体模型的构建 | 第33-36页 |
第四章 矿化空间分析 | 第36-55页 |
4.1 矿化空间变异椭球体构建 | 第36-40页 |
4.1.1 样品数据分析 | 第36-38页 |
4.1.2 矿化空间变化结构分析 | 第38-40页 |
4.2 资源量估算 | 第40-45页 |
4.2.1 矿体品位估算 | 第40-44页 |
4.2.2 矿体资源量估算 | 第44-45页 |
4.3 矿化空间分布规律 | 第45-55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5-57页 |
5.1 结论 | 第55-56页 |
5.2 展望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