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哲学理论论文--辩证唯物主义论文--意识论论文

意识生成中的主体性向度--基于唯物史观的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绪论第7-15页
    1 选题依据第7-10页
    2 马克思意识生成观研究的社会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3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建设的需要第11-12页
    4 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第12-15页
第1章 马克思关于意识生成的基本思想第15-30页
    1.1 意识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第16-20页
    1.2 意识一开始就受到物质的纠缠第20-23页
    1.3 作为物质的升华物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第23-30页
第2章 马克思意识生成观中的主体性探讨第30-47页
    2.1 关系存在的地方都是为我而存在的第30-34页
    2.2 实践是理解意识生成中主体性的钥匙第34-41页
    2.3 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第41-47页
第3章 马克思意识生成观面临的挑战第47-59页
    3.1 旧唯物主义的延续:实证的意识科学理论第49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克里克的神经科学理论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埃德尔曼的意识理论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丹尼特的第三人称意识理论第52-54页
    3.2 抽象主体的意识生成理论第54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塞尔的意识突现论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皮亚杰的认识发生原理第56-59页
第4章 马克思意识生成观中主体性研究的当代价值第59-67页
    4.1 理论意义第59-61页
    4.2 现实意义第61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社会文明进步与主体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辩证关系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进人的自由发展第63-67页
结语第67-68页
参考文献第68-71页
致谢第71-72页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72页

论文共7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条件句概率逻辑:拉姆齐测验+摩尔式原则=上帝?
下一篇:论月港兴衰对漳州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