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引言 | 第9-20页 |
1.1 落叶松尺蠖研究综述 | 第9-12页 |
1.1.1 落叶松尺蠖的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 | 第9-10页 |
1.1.2 落叶松尺蠖的生活史及习性 | 第10-11页 |
1.1.3 落叶松尺蠖寄主植物和危害 | 第11页 |
1.1.4 落叶松尺蠖防治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 温度对昆虫的影响 | 第12-16页 |
1.2.1 温度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| 第12-13页 |
1.2.2 温度与昆虫行为 | 第13-14页 |
1.2.3 温度对昆虫的胁迫及昆虫的适应 | 第14-15页 |
1.2.4 温度与其他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 | 第15-16页 |
1.2.5 全球变暖对昆虫的影响 | 第16页 |
1.3 寄主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| 第16-18页 |
1.4 昆虫性信息素及EAG在其研究中的应用 | 第18-20页 |
1.4.1 昆虫性信息素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4.2 触角电位技术(EAG)在昆虫性信息素方面的应用 | 第19-20页 |
1.5 本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和内容 | 第20页 |
1.5.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0页 |
1.5.2 研究内容 | 第20页 |
2 落叶松尺蠖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20-26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0-22页 |
2.1.1 样地 | 第20-21页 |
2.1.2 野外调查 | 第21页 |
2.1.3 室内观察 | 第21-22页 |
2.1.4 数据统计和分析 | 第22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2-25页 |
2.2.1 落叶松尺蠖年生活史 | 第22页 |
2.2.2 发育历期及幼虫头宽值 | 第22-23页 |
2.2.3 蛹在林地中的分布特性 | 第23-24页 |
2.2.4 成虫的生活习性 | 第24-25页 |
2.3 本章小结和讨论 | 第25-26页 |
2.3.1 幼虫 | 第25页 |
2.3.2 蛹 | 第25页 |
2.3.3 成虫 | 第25-26页 |
3 温度对落叶松尺蠖生长发育的影响 | 第26-36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6-28页 |
3.1.1 供试材料和仪器 | 第26-27页 |
3.1.2 温度和84消毒液处理对越冬卵孵化率和历期的影响 | 第27页 |
3.1.3 温度对幼虫和蛹生长发育的影响 | 第27页 |
3.1.4 幼虫期与预蛹期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的预测模拟 | 第27-28页 |
3.1.5 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计算 | 第28页 |
3.1.6 温度对成虫羽化及产卵的影响 | 第28页 |
3.1.7 数据统计与分析 | 第28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5页 |
3.2.1 温度和84消毒处理对卵孵化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3.2.2 温度对幼虫存活、化蛹率和羽化率的影响 | 第29-31页 |
3.2.3 温度对幼虫和预蛹发育历期影响 | 第31页 |
3.2.4 落叶松尺蠖幼虫和预蛹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| 第31-32页 |
3.2.5 不同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| 第32-33页 |
3.2.6 温度对落叶松尺蠖蛹重的影响 | 第33页 |
3.2.7 温度对成虫羽化的影响及雄性先熟现象 | 第33-34页 |
3.2.8 雌虫产卵量和产卵节律 | 第34-35页 |
3.3 本章小结和讨论 | 第35-36页 |
4 华北落叶松和辽东栎对落叶松尺蠖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6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6-37页 |
4.3 本章小结与讨论 | 第37页 |
5 不同日龄雄蛾对雌蛾不同部位正己烷提取物的EAG反应 | 第37-40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7-39页 |
5.1.1 供试虫源 | 第37页 |
5.1.2 性信息素样品中制备 | 第37-38页 |
5.1.3 Kaissling溶液的制备 | 第38页 |
5.1.4 触角电位反应测定 | 第38页 |
5.1.5 数据分析 | 第38-39页 |
5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0页 |
5.2.1 不同日龄雄虫正己烷EAG测量值差异比较 | 第39页 |
5.2.2 雄虫EAG反就的绝对值差异比较 | 第39-40页 |
5.3 本章小结和讨论 | 第40页 |
6 总结 | 第40-42页 |
致谢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52页 |
附图 | 第52-5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