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| 第9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3页 |
1.1.2 问题的提出 | 第13-14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4页 |
1.2.2 理论意义 | 第14页 |
1.2.3 现实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5-19页 |
1.3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5-16页 |
1.3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6-18页 |
1.3.3 国内外文献述评 | 第18-19页 |
1.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| 第19-21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19-20页 |
1.4.2 技术路线图 | 第20-21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21页 |
1.5.1 文献法 | 第21页 |
1.5.2 问卷调查法 | 第21页 |
1.5.3 DEA方法 | 第21页 |
1.6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| 第21-22页 |
1.6.1 研究创新点 | 第21页 |
1.6.2 研究难点 | 第21-22页 |
1.7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23-33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3-29页 |
2.1.1 高速公路BOT项目 | 第23-25页 |
2.1.2 特许经营相关概念 | 第25-29页 |
2.1.3 期望效率与预期效率 | 第29页 |
2.2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9-32页 |
2.2.1 利益相关者理论 | 第29-30页 |
2.2.2 委托代理理论 | 第30-32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特许经营主体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33-42页 |
3.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| 第33-34页 |
3.1.1 科学性原则 | 第33页 |
3.1.2 系统性原则 | 第33页 |
3.1.3 代表性原则 | 第33页 |
3.1.4 一致性原则 | 第33页 |
3.1.5 可比性原则 | 第33-34页 |
3.2 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 | 第34-40页 |
3.2.1 指标的收集与初选 | 第34-38页 |
3.2.2 问卷调查 | 第38-40页 |
3.3 选择指标体系的确定 | 第40-4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四章 高速公路特许经营主体选择评价模型的构建 | 第42-52页 |
4.1 DEA方法概述 | 第42-46页 |
4.1.1 DEA方法的基本原理 | 第42-43页 |
4.1.2 DEA经典模型——CCR模型 | 第43-44页 |
4.1.3 DEA方法对高速公路特许经营主体选择的适用性及其不足 | 第44-46页 |
4.2 引入虚拟决策单元的DEA模型构建 | 第46-50页 |
4.2.1 虚拟最优决策单元的引入 | 第46页 |
4.2.2 评价模型的构建 | 第46-50页 |
4.3 灵敏度检验 | 第50-5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算例分析 | 第52-62页 |
5.1 项目概况 | 第52页 |
5.2 高速公路BOT项目特许经营主体选择模型应用 | 第52-58页 |
5.2.1 确定指标数据 | 第52-54页 |
5.2.2 虚拟政府期望效率决策单元 | 第54-56页 |
5.2.3 特许经营主体预期效率求解 | 第56页 |
5.2.4 高速公路特许经营主选体择评价结果分析 | 第56-58页 |
5.3 灵敏度检验 | 第58-61页 |
5.3.1 派生DEA模型效率值求解 | 第58-60页 |
5.3.2 派生DEA模型结果的Spearman相关性检验 | 第60页 |
5.3.3 与综合评估法的稳定性对比分析 | 第60-6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2-64页 |
6.1 研究总结 | 第62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9页 |
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69-71页 |
附录1 高速公路BOT项目特许经营主体选择指标调查问卷 | 第71-74页 |
附录2 高速公路BOT项目特许经营主体选择指标调查问卷结果 | 第74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