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9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0页 |
1.2.2 实践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.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| 第15-17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4.2 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行政综合执法程序与行政效能的基础理论 | 第17-23页 |
2.1 行政综合执法程序的阐析 | 第17-19页 |
2.1.1 行政综合执法的内涵 | 第17-18页 |
2.1.2 行政综合执法程序的内涵 | 第18-19页 |
2.2 行政效能的阐析 | 第19-21页 |
2.2.1 行政效能的理论来源 | 第19-20页 |
2.2.2 行政效能的概念 | 第20-21页 |
2.3 行政效能视域下研究行政综合执法程序的必要性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行政效能视域下行政综合执法程序的文本分析 | 第23-31页 |
3.1 行政综合执法程序的文本分析 | 第23-27页 |
3.1.1 作出决定前的程序 | 第23-26页 |
3.1.2 作出决定后的程序 | 第26-27页 |
3.2 行政综合执法程序文本中的不足 | 第27-31页 |
3.2.1 未遵循程序类型化思路 | 第27-29页 |
3.2.2 程序流程不够优化 | 第29-31页 |
第四章 行政效能视域下行政综合执法程序的实务分析 | 第31-37页 |
4.1 行政综合执法程序的实务分析 | 第31-33页 |
4.1.1 作出决定前的程序 | 第31-32页 |
4.1.2 作出决定后的程序 | 第32-33页 |
4.2 行政综合执法程序实务中的不足 | 第33-37页 |
4.2.1 缺乏协作配合程序 | 第33-34页 |
4.2.2 数字化执法程序不完善 | 第34-37页 |
第五章 域外行政综合执法程序的经验与启示 | 第37-43页 |
5.1 域外行政综合执法程序的经验 | 第37-40页 |
5.1.1 德国的经验 | 第37页 |
5.1.2 美国的经验 | 第37-38页 |
5.1.3 英国的经验 | 第38-39页 |
5.1.4 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 | 第39-40页 |
5.2 域外行政综合执法程序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| 第40-43页 |
5.2.1 程序类型化思路 | 第40页 |
5.2.2 优化程序流程 | 第40-41页 |
5.2.3 强化协调配合 | 第41页 |
5.2.4 数字化执法程序 | 第41-43页 |
第六章 行政效能视域下完善行政综合执法程序的设想 | 第43-51页 |
6.1 遵循程序类型化思路 | 第43-45页 |
6.1.1 拓宽非正式听证适用范围 | 第43-44页 |
6.1.2 加大行政和解适用力度 | 第44-45页 |
6.2 优化程序流程 | 第45-47页 |
6.2.1 补正执行时限制度 | 第45-46页 |
6.2.2 重视统一标准文本 | 第46-47页 |
6.3 加强协作配合 | 第47-49页 |
6.3.1 完善协助配合制度 | 第47-48页 |
6.3.2 加强信息交流共享 | 第48-49页 |
6.4 完善数字化执法程序 | 第49-51页 |
6.4.1 推行电子文书制度 | 第49-50页 |
6.4.2 探索非现场执法程序 | 第50-51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