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--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--传播理论论文

尼尔·波兹曼媒介批评理论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绪论第8-12页
    一、选题来源及意义第8-10页
    二、研究现状第10-11页
    三、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第11-12页
第一章 波兹曼的媒介观第12-18页
    第一节 媒介发展的历程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从口语时代到印刷机时代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从印刷机时代到电视时代第13-14页
    第二节 媒介的性质第14-15页
    第三节 波兹曼对媒介的定义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媒介即隐喻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媒介即认识论第16-18页
第二章 波兹曼媒介批评三部曲评析第18-31页
    第一节 正在消逝的童年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童年的发展旅程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童年消逝的证据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童年消逝的原因第20-21页
    第二节 娱乐至死的人类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电视的话语模式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电视统治下的社会生活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娱乐至死的观众第24-25页
    第三节 技术垄断下的文明第25-3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从工具运用到技术垄断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机械的神学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科学至上主义第29-31页
第三章 波兹曼的媒介批评思想评析第31-37页
    第一节 由点到面的理论形成过程第31-32页
    第二节 抗争的方法第32-33页
    第三节 贡献和局限性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三个领域的贡献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过度悲观主义的局限性第35-37页
第四章 波兹曼媒介批评思想的现代启示第37-45页
    第一节 手机媒介的隐喻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信息过载的危机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隐私性的沦陷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天涯若比邻的假象第40-41页
    第二节 培养手机用户的媒介素养第41-45页
结语第45-46页
参考文献第46-48页
在校期间发表文章第48-49页
致谢第49页

论文共4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支教报道研究--以《中国青年报》为例
下一篇: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微媒介与公众情绪联动机制研究--基于“昆明PX事件”的实地调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