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小说论文--新体小说论文

迟子建与奖项--论当代批评视野中的迟子建创作
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页
绪论第8-16页
    一、迟子建的研究现状第8-1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主题研究第8-1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艺术特色研究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文化角度的研究第11-13页
    二、选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第13-15页
    三、选题的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5-16页
第一章 批评界对迟子建创作的前后批评声音的转变第16-28页
    一、从过于温情的叙述到苦难中的温暖第16-19页
    二、从儿童眼中的童话世界到东北地域文化的代表第19-22页
    三、从对自然的怀想依恋到诗意家园的永恒守护第22-25页
    四、从笔法稚嫩的批评声音到走进文学史的定位第25-27页
    小结第27-28页
第二章 茅盾文学奖前后有关迟子建批评的冷与热第28-38页
    一、多产的作家与冷淡的评论界关注第28-30页
    二、“茅奖”后对迟子建的泛化批评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被引领的受众声音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批评界的声音:平静到爆发背后的隐形规则第32-33页
    三、“冷”与“热”中的批评困境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衰退的批评功能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批评主体的局限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转向商品化方向的批评第36-37页
    小结第37-38页
第三章 文学奖项作用与反作用的张力第38-53页
    一、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引爆的对迟子建的热评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批评界“象征资本”转型为“市场资本”的过程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作家与读者的双重维度期待第40-42页
    二、从茅盾文学奖看当代文学奖项第42-4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茅盾文学奖的尴尬处境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处于文化消费语境下的当代奖项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对文学评奖的标准反思第45-47页
    三、文学奖项对文学发展的作用第47-5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文学奖项对文学创作的示范作用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文学奖项对主流文学的促进作用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文学奖项价值立场的局限性第51-52页
    小结第52-53页
结论第53-55页
注释第55-61页
参考文献第61-64页
    一、理论著作类文献第61-62页
    二、论文类文献第62-64页
附录第64-70页
    一、迟子建创作年表第64-6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短篇小说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中篇小说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长篇小说第68页
    二、迟子建获得的奖项第68-69页
    三、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授予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的颁奖词第69页
    四、迟子建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感言第69-70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0-72页
致谢第72页

论文共7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毕飞宇小说叙事策略
下一篇:敦煌本王梵志诗异文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