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8页 |
1.1 双水相酶反应体系的研究进展 | 第14-17页 |
1.1.1 双水相体系的定义、原理及应用 | 第14-15页 |
1.1.2 双水相酶反应体系的优势与应用 | 第15页 |
1.1.3 传统双水相酶反应体系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2 微通道两相流体界面反应研究进展 | 第17-22页 |
1.2.1 微通道系统的概述 | 第17页 |
1.2.2 微通道微反应装置的结构及材料 | 第17-18页 |
1.2.3 微通道反应器的特点 | 第18-19页 |
1.2.4 微通道平行层流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| 第19-20页 |
1.2.5 微通道液滴流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| 第20页 |
1.2.6 微通道两相流体强化反应分离过程(油/水和水/水) | 第20-22页 |
1.3 双水相技术制备复合水凝胶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| 第22-26页 |
1.3.1 水凝胶功能材料的定义,制备及应用 | 第22-24页 |
1.3.2 复合型海藻酸钙凝胶微球的研究进展 | 第24-25页 |
1.3.3 双水相技术制备凝胶微球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| 第25-26页 |
1.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6-28页 |
第二章 微通道平行层流强化双水相酶反应研究 | 第28-42页 |
2.1 引言 | 第28-29页 |
2.2 实验试剂与仪器 | 第29-30页 |
2.2.1 主要试剂 | 第29-30页 |
2.2.2 主要仪器 | 第30页 |
2.3 实验流程 | 第30-35页 |
2.3.1 双Y型平行层流微通道装置的制作 | 第30-31页 |
2.3.2 双水相与脲酶反应体系的制备 | 第31-32页 |
2.3.3 脲酶与酶反应产物在双水相两相中的分配 | 第32-33页 |
2.3.4 双Y型微通道装置中的酶反应效率测定 | 第33-34页 |
2.3.5 延长通道与循环通液强化微通道双水相平行层流酶反应实验 | 第34页 |
2.3.6 传统烧杯与双Y型平行层流微通道装置的双水相酶反应实验 | 第34-35页 |
2.4 结果与讨论 | 第35-41页 |
2.4.1 脲酶与酶反应产物在烧杯双水相两相中的分配 | 第35页 |
2.4.2 脲酶与酶反应产物在微通道双水相平行层流的分配 | 第35-37页 |
2.4.3 底物浓度对微通道双水相平行层流酶反应速率及转化率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2.4.4 接触时间对微通道双水相平行层流酶反应速率及转化率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2.4.5 循环次数及通道长度对微通道双水相平行层流酶反应转化率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2.4.6 微通道双水相与烧杯双水相在酶反应速率及转化时间方面的比较 | 第40-41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三章 同轴环管微通道液滴流强化酶反应研究 | 第42-57页 |
3.1 引言 | 第42-44页 |
3.2 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44页 |
3.2.1 主要材料 | 第44页 |
3.2.2 主要仪器 | 第44页 |
3.3 实验流程 | 第44-50页 |
3.3.1 同轴环管液滴流微通道装置的制作 | 第44-45页 |
3.3.2 双水相液滴的形成与液滴酶促反应显色实验 | 第45-46页 |
3.3.3 双水相液滴流中的酶反应效率测定 | 第46页 |
3.3.4 双水相液滴大小与酶反应速率及转化率的测定 | 第46-47页 |
3.3.5 双水相液滴接触时间τ与液滴大小关系的测定 | 第47-48页 |
3.3.6 双水相液滴接触时间τ与酶反应速率及转化率的影响测定 | 第48-49页 |
3.3.7 双水相液滴与烧杯双水相在酶反应速率方面的比较 | 第49-50页 |
3.4 结果与讨论 | 第50-56页 |
3.4.1 液滴流微通道装置及生成液滴的性能展示 | 第50-51页 |
3.4.2 在双水相液滴中定性表征脲酶反应现象展示 | 第51-52页 |
3.4.3 双水相液滴大小对酶反应速率及转化率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3.4.4 双水相液滴接触时间τ对液滴直径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3.4.5 双水相液滴接触时间τ对酶反应速率/转化率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3.4.6 液滴流双水相与烧杯双水相在酶反应速率的比较 | 第55-5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四章 微滴注双水相酶法制备功能性复合海藻酸钙凝胶微球材料 | 第57-71页 |
4.1 引言 | 第57-60页 |
4.2 实验试剂与仪器 | 第60-61页 |
4.2.1 主要试剂 | 第60页 |
4.2.2 主要仪器 | 第60-61页 |
4.3 实验流程 | 第61-64页 |
4.3.1 试剂的配制 | 第61页 |
4.3.2 滴注法制备不同直径的复合型海藻酸钙微球及观察表面形貌 | 第61-62页 |
4.3.3 碳酸钙-海藻酸钙复合微球对FITC-BSA包封性能的测定 | 第62页 |
4.3.4 双水相体系和脲酶浓度对复合微球包封率的影响测定 | 第62-63页 |
4.3.5 不同脲酶浓度制备的复合海藻酸钙微球中BSA释放率的测定 | 第63页 |
4.3.6 复合微球的机械强度与磁响应性测定 | 第63-64页 |
4.3.7 复合微球的磁响应性测定 | 第64页 |
4.4 结果与讨论 | 第64-69页 |
4.4.1 滴注法制备复合型海藻酸钙-碳酸钙微球的表面形貌展示 | 第64-65页 |
4.4.2 海藻酸钙-碳酸钙复合微球与海藻酸钙微球包裹荧光蛋白效果对比 | 第65-66页 |
4.4.3 探究双水相体系与酶浓度对复合微球中BSA包封率的影响 | 第66-68页 |
4.4.4 脲酶浓度对复合型海藻酸钙微球释放率的影响 | 第68页 |
4.4.5 复合型海藻酸钙-碳酸钙微球机械强度展示 | 第68-69页 |
4.4.6 复合型海藻酸钙-碳酸钙微球磁响应性展示 | 第6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结论 | 第71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87页 |
附录 | 第87-8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| 第89页 |
基金资助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