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缩略词表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9-31页 |
1.1 Importin-β型蛋白家族的研究 | 第9-17页 |
1.2 拟南芥Importin-β型蛋白家族成员的研究进展 | 第17-27页 |
1.3 酵母双杂交系统 | 第27-28页 |
1.4 论文目的与意义 | 第28-31页 |
1.4.1 本实验室所研究的拟南芥突变体 | 第28-29页 |
1.4.2 本实验室cDNA酵母文库的构建 | 第29-30页 |
1.4.3 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| 第30-31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31-45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31-36页 |
2.1.1 菌株 | 第31页 |
2.1.2 拟南芥cDNA文库 | 第31页 |
2.1.3 质粒 | 第31页 |
2.1.4 引物 | 第31-32页 |
2.1.5 工具酶和分子量标 | 第32页 |
2.1.6 生化试剂 | 第32页 |
2.1.7 试剂(配制) | 第32-36页 |
2.2 实验仪器 | 第36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36-45页 |
2.3.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 | 第36-37页 |
2.3.2 热激转化大肠杆菌 | 第37页 |
2.3.3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| 第37-38页 |
2.3.4 Trizol法提取RNA | 第38-39页 |
2.3.5 诱饵质粒的构建 | 第39页 |
2.3.7 酵母菌株的保藏和培养 | 第39页 |
2.3.8 酵母甘油菌种的制备 | 第39页 |
2.3.9 酵母甘油菌的复苏 | 第39-40页 |
2.3.10 液氮破酵母菌后,X-gal显色方法 | 第40页 |
2.3.11 酵母感受态的制备 | 第40页 |
2.3.12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| 第40-41页 |
2.3.13 Bait质粒自激活检测 | 第41页 |
2.3.14 Bait毒性检测 | 第41-42页 |
2.3.15 交配实验(Mating) | 第42页 |
2.3.16 Mating效率的测定 | 第42页 |
2.3.17 酵母质粒的提取(玻璃珠破壁法) | 第42-43页 |
2.3.18 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43页 |
2.3.19 酵母双杂交验证实验 | 第43-44页 |
2.3.20 酵母梯度稀释实验 | 第44-45页 |
第三章 实验结果 | 第45-69页 |
3.1 拟南芥cDNA酵母文库的筛选 | 第45-55页 |
3.1.1 诱饵质粒pGBKT7-LDD1的构建 | 第45-46页 |
3.1.2 诱饵质粒pGBKT7-LDD1转化酵母Y187菌株及鉴定 | 第46页 |
3.1.3 拟南芥cDNA文库的筛选及其分析 | 第46-55页 |
3.2 筛库结果的分类分析 | 第55-56页 |
3.3 酵母验证载体构建 | 第56-57页 |
3.4 3-AT抑制His基因表达的最佳浓度 | 第57-59页 |
3.5 酵母筛库结果的验证 | 第59-61页 |
3.5.1 AtLDD1与候选蛋白C10相互作用的验证 | 第59-60页 |
3.5.2 AtLDD1与候选蛋白C30相互作用的验证 | 第60-61页 |
3.6 C10蛋白和C30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61-66页 |
3.7 C10和C30蛋白核定位信号存在区域的验证 | 第66-69页 |
第四章 讨论 | 第69-73页 |
4.1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局限 | 第69页 |
4.2 AtLDD1可能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 | 第69-70页 |
4.4 AtLDD1与C10和C30具有相互作用 | 第70-71页 |
4.5 在拟南芥中,AtLDD1通过两种不同的核定位信号分别介导C10和C30入核 | 第71-73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