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区域规划论文--中国区域规划论文--农村乡镇规划论文

文化人类学视角下景迈傣族村落空间研究
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28页
    1.1 课题的缘起第13-14页
    1.2 文献研究与综述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文献综述结论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论文创新点第18页
    1.3 确定研究对象和内容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对象的确定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调研前准备与过程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研究内容第21页
    1.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目的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意义第22页
    1.5 田野调查法与论文技术路线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田野调查法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论文技术路线第24-25页
    1.6 基本概念的界定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文化人类学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村落空间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表层形态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1.6.4 深层结构第26页
    1.7 研究框架第26-28页
第二章 基于文化人类学的景迈傣族村落空间分析第28-73页
    2.1 村落整体空间形态与布局第28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天人合一——风水与村落选址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山和水的依托——整体空间形态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崇尚自然兼容小乘——信仰与村落空间布局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约定俗成以象表意——风俗习惯与村落空间形态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经济因素与村落空间形态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自然情结理性结构——村落空间布局类型第38-40页
    2.2 村落内部空间要素及文化人类学内涵第40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村落内部空间要素及影响因子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寨门——集体记忆下的神圣边界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寨心——空间内涵下的“宇宙中心”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佛寺——寄托信仰心物合一的宗教观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竜林——敬畏自然的生死观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撒拉房——纯朴善良的价值取向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巷道与交叉口——崇尚自然不拘一格的空间观第47-49页
    2.3 村落居住单元空间第49-7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景迈傣族民居发展演变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传统民居价值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传统民居形态特征第52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民居单元实例第57-6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文化人类学在居住单元层面中的投射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居住单元与村落空间界面第67-72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72-73页
第三章 景迈傣族村落空间的文化解析第73-84页
    3.1 关于村落空间的深层文化第73-75页
    3.2 生态意识第75-76页
    3.3 共存意识第76-78页
    3.4 伦理意识第78-79页
    3.5 趋吉意识第79-83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83-84页
第四章 景迈傣族村落空间文化的传承机制探索第84-92页
    4.1 景迈傣族村落空间演变特点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传承与变异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渐变与突变第85-86页
    4.2 景迈傣族村落空间文化传承中的问题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文化趋同现象严重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文化符号消逝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文化载体衰败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文化自觉精神缺失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传统手工技艺断代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认同感的丧失第88页
    4.3 景迈傣族村落空间文化传承意义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记录村落发展的载体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独特的地域文化与价值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第88-89页
    4.4 景迈傣族村落空间文化传承方式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遵循文化系统自身的解释习惯第8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村落文化的挖掘与延续第8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居民参与第89-90页
    4.5 景迈傣族村落空间文化传承机制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以文化自觉的精神审视村落空间文化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构筑村落空间文化的原真性与整体性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村落空间发展与文化传承同步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村落空间文化的共生第90-91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91-92页
第五章 景迈大寨村落空间传承实证研究第92-105页
    5.1 整体空间的有机生长第92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生态观的继承——山水格局的保持第92-9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自然观的尊重——街巷肌理的延续第94-95页
    5.2 节点空间的延续第95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宇宙观的延续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宗教观的继承第96-99页
    5.3 民居单元的传承第99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民居单元传承方式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传统民居改善第100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新民居设计实践第103-104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104-105页
第六章 结论第105-107页
    6.1 论文成果第105页
    6.2 本论文研究的局限性第105-106页
    6.3 展望第106-107页
致谢第107-108页
参考文献第108-112页
    一、著作类第108-109页
    二、学位论文第109-110页
    三、期刊文章第110-112页
附录1: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2-113页
附录2:村寨总平面图第113-117页
附录3:民居测绘图(部分)第117-121页
附录4:民居传承方案第121-122页
附录5:调查问卷样表第122-123页
附录6:村落走访调查样表第123-125页
附录7:村寨调研样表第125-133页
附录8:工作日志第133-138页
附录9:田野工作集锦第138页

论文共13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的研究
下一篇:中国当代“实验建筑师”思想特征研究--基于文献核心词统计方法和个案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