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1. 引言 | 第9-13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本文的框架和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1.2.1 本文的研究框架 | 第10-11页 |
1.2.2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| 第11页 |
1.3 本文的贡献和不足 | 第11-13页 |
1.3.1 本文的贡献 | 第11页 |
1.3.2 本文的不足 | 第11-13页 |
2. 文献综述 | 第13-20页 |
2.1 国外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相关论述 | 第13-15页 |
2.1.1 关于内控规范对内部控缺陷的界定与分类 | 第13页 |
2.1.2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公司治理 | 第13-14页 |
2.1.3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审计 | 第14-15页 |
2.2 国内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相关论述 | 第15-18页 |
2.2.1 关于内控规范对内控缺陷的界定与分类 | 第15页 |
2.2.2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公司治理 | 第15-16页 |
2.2.3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审计 | 第16页 |
2.2.4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必要性研究 | 第16-17页 |
2.2.5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现状分析及改进建议 | 第17-18页 |
2.3 小结 | 第18-20页 |
3.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相关理论概述 | 第20-26页 |
3.1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0-22页 |
3.1.1 内部控制 | 第20页 |
3.1.2 内部控制缺陷 | 第20-22页 |
3.2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经济学理论 | 第22-24页 |
3.2.1 委托代理理论 | 第22页 |
3.2.2 信号传递理论 | 第22-23页 |
3.2.3 有效市场假说 | 第23-24页 |
3.3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政策规定与质量要求 | 第24-25页 |
3.4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相关影响因素 | 第25-26页 |
4.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整体描述性分析 | 第26-32页 |
4.1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总体概况 | 第26-30页 |
4.1.1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总体披露情况 | 第26-27页 |
4.1.2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总体披露情况 | 第27-29页 |
4.1.3 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与评价结论对比分析 | 第29-30页 |
4.2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存在的不足 | 第30-32页 |
5. 超日太阳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案例分析 | 第32-42页 |
5.1 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| 第32页 |
5.2 公司内部控制缺陷 | 第32-35页 |
5.2.1 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| 第32-33页 |
5.2.2 内部控制制度运行 | 第33-35页 |
5.3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分析 | 第35-40页 |
5.3.1 自我评价报告中对内部控缺陷的披露 | 第35-37页 |
5.3.2 审计报告中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 | 第37-38页 |
5.3.3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违规的后果 | 第38-40页 |
5.4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总体评价与建议 | 第40-42页 |
5.4.1 对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评价 | 第40页 |
5.4.2 针对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| 第40-42页 |
6. 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建议 | 第42-44页 |
6.1 国家部门应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法规 | 第42-43页 |
6.1.1 建立内部控制缺陷认定与评价标准 | 第42页 |
6.1.2 进一步建立完善的披露机制 | 第42-43页 |
6.2 充分发挥审计师的审计作用 | 第43页 |
6.3 企业应充分重视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 | 第43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