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矿业工程论文--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--矿山压力与岩层移动论文--冲击地压论文

坚硬煤岩组合条件下冲击地压致灾机理及防治研究

摘要第4-7页
abstract第7-11页
第一章 绪论第17-31页
    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8页
    1.2 研究现状第18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研究现状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冲击危险性评价模型研究现状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冲击地压影响因素研究现状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煤岩组合体模型及试验研究现状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冲击地压综合防治体系研究现状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6 存在的问题第27-28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技术路线第29页
    1.4 本章小结第29-31页
第二章 冲击地压诱因及典型组合因素分析第31-57页
    2.1 大同矿区冲击地压显现特征第31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煤峪口矿冲击地压显现特征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同家梁矿冲击地压显现特征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忻州窑矿冲击地压显现特征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冲击类型统计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显现特征分析第37-40页
    2.2 冲击地压典型组合因素分析第40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煤岩冲击倾向性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地应力水平及构造影响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采掘诱发冲击地压案例分析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浅部冲击地压显现典型案例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冲击地压组合影响因素第49-50页
    2.3 大同矿区冲击地压发生影响因素分析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煤岩物理力学性质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地质条件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开采技术因素第53-54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54-57页
第三章 煤岩组合体力学及声发射特性试验研究第57-93页
    3.1 煤岩应力应变特性与加载条件的关系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典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煤样应力应变特性与加载条件的关系第58-60页
    3.2 煤岩组合结构试验方案第60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加载方式确定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试样选取及加工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试验设备及参数计算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试验方案分类第63-64页
    3.3 试验结果分析第64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组合试样应力应变关系分析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组合试样声发射特性分析第67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组合试样频率分布特征分析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验证试验结果分析第71-7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组合试样破坏特征分析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考虑煤岩体组合特征的煤层冲击倾向性指标第78-79页
    3.4 煤岩组合体的突变过程分析第79-8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尖点突变模型第79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突变模型分析确定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煤岩组合体突变形式的确定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关于weibull分布与损伤本构模型关系的讨论第84-85页
    3.5 元件组合模型第85-9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四种基本单元体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组合体模型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组合体破坏形式分析第88-90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90-93页
第四章 坚硬煤岩组合条件下煤层滑移冲击模型第93-121页
    4.1 煤岩相对滑动特性试验研究第93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实验方案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组合结构滑动及声发射特性第94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组合结构摩擦强度特征第99-10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组合结构的摩擦滑动原理第101-102页
    4.2 坚硬顶底板条件下煤层滑移冲击模型第102-10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模型基本假设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应力分区范围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应力区域分布求解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应力分布曲线第105-106页
    4.3 不同参数条件对煤层滑移冲击危险性的影响第106-11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滑移失稳过程分析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开采深度对塑性区分布的影响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侧向压力系数 λ 对塑性区分布的影响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煤体强度对塑性区分布的影响第109-11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接触面强度对塑性区分布的影响第111页
    4.4“煤层-底板”整体冲击模式第111-11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底板冲击地压发生因素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连锁式冲击的模拟及分析第112-11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底板冲击地压防治对策第115页
    4.5 冲击过程应力及能量分析第115-11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邻空区悬顶对煤柱冲击的影响研究第115-11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能量判据第118-119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119-121页
第五章 冲击危险区域工程动力响应规律及解危效果评价第121-141页
    5.1 数值模型的建立第121-12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FLAC3D软件简介第12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层间接触面模型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研究背景第122-12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模拟方案第123-124页
    5.2 采动对冲击危险性的影响分析第124-13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能量场和应力场随工作面推进的演化规律第124-12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不同煤层开采厚度对冲击危险性的影响第127-12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侧压系数对冲击危险性的影响第129-13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煤柱宽度对冲击危险性的影响第132-133页
    5.3 冲击危险区域划分及解危效果分析第133-14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强制放顶解危效果分析第133-13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邻面断顶解危效果分析第135-13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煤层弱化解危效果分析第137-13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冲击危险性激增机制及危险区域划分第139-140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140-141页
第六章 大同矿区综合防治体系评价及优化第141-167页
    6.1 大同矿区冲击地压综合防治体系评价及优化第141-14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冲击地压防治基本措施第141-14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井工防冲击地压基本体系第142-14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大同矿区冲击地压综合防治体系第145-148页
    6.2 忻州窑矿冲击地压综合防治实践第148-16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冲击倾向性宏细观测试第148-15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近期冲击地压实例分析第150-15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解危效果分析第151-15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冲击地压具体防治措施第158-16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防冲支护效果第165-166页
    6.3 本章小结第166-167页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67-171页
    7.1 主要研究结论第167-169页
    7.2 创新点第169-170页
    7.3 不足及展望第170-171页
参考 文献第171-183页
致谢第183-185页
作者简介第185页

论文共18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滇东宣威晚二叠世含煤岩系中火山灰的物质组成与来源
下一篇:煤巷综掘工作面聚焦双频激电法超前探测关键技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