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恶钱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9-24页 |
一、论文选题来源 | 第9页 |
二、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三、学术史回顾 | 第10-15页 |
(一) 研究专著 | 第10-12页 |
(二) 研究论文 | 第12-15页 |
四、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| 第15页 |
五、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5-24页 |
第一章 恶钱种类、产地及流通 | 第24-39页 |
第一节 恶钱种类 | 第24-35页 |
第二节 恶钱产地 | 第35-36页 |
第三节 恶钱流通 | 第36-39页 |
第二章 恶钱产生原因及影响 | 第39-56页 |
第一节 恶钱产生原因 | 第39-51页 |
一、政治因素 | 第39-40页 |
二、经济因素 | 第40-45页 |
三、文化因素 | 第45-46页 |
四、社会因素 | 第46-48页 |
五、历史因素 | 第48-49页 |
六、技术因素 | 第49-51页 |
第二节 恶钱影响 | 第51-56页 |
一、积极方面 | 第51-52页 |
二、消极方面 | 第52-56页 |
第三章 唐代应对恶钱措施及效果 | 第56-69页 |
第一节 应对恶钱措施 | 第56-66页 |
一、依样用钱 | 第56-57页 |
二、兑换恶钱 | 第57-59页 |
三、严格控制原材料 | 第59-60页 |
四、制定严刑峻法 | 第60-62页 |
五、改铸新钱 | 第62页 |
六、增加官铸铜钱数量 | 第62-64页 |
七、用行政手段进行打击 | 第64-65页 |
八、允许部分流通 | 第65-66页 |
第二节 效果 | 第66-69页 |
结语 | 第69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8页 |
附录 | 第78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