伍炳彩教授从湿论治内伤杂病的学术经验和临床研究
目录 | 第1-7页 |
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前言 | 第10-12页 |
一 伍炳彩教授介绍 | 第12-14页 |
1.伍炳彩教授学术渊源——学宗仲景,博采众长 | 第12-13页 |
2.伍炳彩教授学术特点 | 第13-14页 |
·熟悉经典,重视理论联系临床 | 第13页 |
·擅长脉诊,察病知源 | 第13页 |
·四诊合参,善抓主症,精于辨证 | 第13-14页 |
·重视表证,治病分先后 | 第14页 |
·杂病治疗,首调脾胃 | 第14页 |
·重视方剂,喜用药对,用药轻灵 | 第14页 |
二 历代关于湿病的主要论述 | 第14-20页 |
1.湿病理论起源于《内经》《难经》 | 第14-16页 |
2.《伤寒杂病论》开湿病辨证论治之先河 | 第16页 |
3.隋唐至金元时期的发展 | 第16页 |
4.明清时期湿病理论不断完善 | 第16-17页 |
5.近现代湿病理论更为系统 | 第17-18页 |
6.湿病理论的现代研究 | 第18-20页 |
三 伍炳彩从湿论治内伤杂病的学术经验 | 第20-35页 |
1.伍炳彩对湿邪致病特点的认识 | 第20-22页 |
·广泛性 | 第20-21页 |
·隐匿性 | 第21页 |
·病程的迁延性 | 第21页 |
·湿喜归脾,易伤脾阳 | 第21-22页 |
·滞中与蒙上趋下性 | 第22页 |
·粘滞重着 | 第22页 |
·秽浊性 | 第22页 |
·兼挟症多 | 第22页 |
·证候的迷惑性 | 第22页 |
2.伍炳彩关于湿病的诊断要点 | 第22-24页 |
·辨小便清浊 | 第23页 |
·辨汗 | 第23页 |
·身热足寒是湿郁 | 第23页 |
·口粘不爽是湿阻 | 第23页 |
·辨面色 | 第23页 |
·辨舌苔厚薄 | 第23-24页 |
·辨脉濡 | 第24页 |
3.伍炳彩关于湿病的辨证要点 | 第24-26页 |
·辨中湿部位 | 第24-25页 |
·伤于上部 | 第24页 |
·伤于肌表 | 第24-25页 |
·伤于腠理 | 第25页 |
·流注关节 | 第25页 |
·深入脏腑 | 第25页 |
·辨湿在气分血分 | 第25-26页 |
·辨湿热偏重 | 第26页 |
4.伍炳彩辨治湿病的临床经验 | 第26-33页 |
·以咳嗽症状为主的相关疾病 | 第26页 |
·以咽喉症状为主的相关疾病 | 第26页 |
·以头昏症状为主的相关疾病 | 第26-27页 |
·以腹胀满症状为主的相关疾病 | 第27页 |
·以胃气上逆症状为主的相关疾病 | 第27-29页 |
·以黄疸症状为主的相关疾病 | 第29-30页 |
·以尿频尿急尿痛症状为主的相关疾病 | 第30-31页 |
·以肢体疼痛症状为主的相关疾病 | 第31-32页 |
·以心动过缓症状为主的相关疾病 | 第32-33页 |
5.伍炳彩从湿论治内伤杂病常用药对 | 第33-35页 |
·连翘、赤小豆 | 第33页 |
·赤小豆、当归 | 第33页 |
·橘皮、竹茹 | 第33页 |
·土茯苓、忍冬藤 | 第33页 |
·旋覆花、茜草 | 第33页 |
·鸡骨草、凤尾草、垂盆草 | 第33-34页 |
·豨莶草、茜草 | 第34页 |
·地肤子、白鲜皮 | 第34页 |
·郁金、枇杷叶 | 第34页 |
·杜仲、桑寄生 | 第34页 |
·防风、威灵仙 | 第34页 |
·姜黄、海桐皮 | 第34页 |
·豨莶草、海桐 | 第34-35页 |
·豨莶草、蔓荆子 | 第35页 |
·半夏、秫米 | 第35页 |
·牡蛎、泽泻 | 第35页 |
·百合、滑石 | 第35页 |
·芦根、滑石 | 第35页 |
四 伍炳彩从湿论治内伤杂病的临床验案解析 | 第35-43页 |
1.猪等汤治疗湿热伤阴所致失眠案 | 第35-36页 |
2.白头翁汤合导赤散治疗肝风下迫之石淋案 | 第36页 |
3.当归苟药散治疗肝脾不和湿热内停之阴挺案 | 第36-37页 |
4.当归苟药散治疗血虚水停之水肿案 | 第37页 |
5.葛根尊连汤加味治疗湿热内侵致瘘证案 | 第37页 |
6.蒿冬清肌汤治疗湿热内郁少阳致发热案 | 第37-38页 |
7.華莲汤加味治疗湿热久郁致化脓性心包炎案 | 第38-39页 |
8.银翅马勃散合杏仁汤治疗上焦湿热致长期低热案 | 第39-40页 |
9.四逆散合温胆汤治疗湿热中阻肝胃不和致肝炎案 | 第40页 |
10.甘露消毒丹治疗湿热弥漫三焦致黄疸案 | 第40-41页 |
11.先表后里治疗风湿搏证案 | 第41-42页 |
12.防己黄花汤治疗湿邪阻滞致心动过缓案 | 第42-43页 |
结论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5页 |
文献综述 | 第45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个人简历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