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文献综述 | 第11-28页 |
第一章 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虫的研究概况 | 第11-28页 |
1.1 隐孢子虫的研究现状 | 第11-21页 |
1.1.1 生活史和传播途径 | 第11-12页 |
1.1.2 感染种类 | 第12页 |
1.1.3 感染状况 | 第12-20页 |
1.1.4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标记基因位点 | 第20-21页 |
1.2 蓝氏贾第虫的研究现状 | 第21-27页 |
1.2.1 生活史和传播途径 | 第21-22页 |
1.2.2 感染种类 | 第22页 |
1.2.3 感染情况 | 第22-26页 |
1.2.4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标记基因位点 | 第26-27页 |
1.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7-28页 |
试验研究 | 第28-51页 |
第二章 青海省牦牛隐孢子虫流行情况及其种群结构分析 | 第28-38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8-32页 |
2.1.1 材料 | 第28-30页 |
2.1.2 方法 | 第30-32页 |
2.2 结果 | 第32-36页 |
2.2.1 牦牛CryptosporidiumPCR扩增结果 | 第32-33页 |
2.2.2 牦牛Cryptosporidium感染率分布 | 第33-35页 |
2.2.3 牦牛Cryptosporidium种类分布 | 第35-36页 |
2.3 讨论 | 第36-37页 |
2.4 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三章 青海省牦牛蓝氏贾第虫的流行情况 | 第38-45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8-39页 |
3.1.1 材料 | 第38页 |
3.1.2 方法 | 第38-39页 |
3.2 结果 | 第39-43页 |
3.2.1 牦牛G.lamblia的TPI基因PCR扩增结果 | 第39-40页 |
3.2.2 牦牛G.lamblia感染率分布 | 第40-42页 |
3.2.3 牦牛G.lamblia和Cryptosporidium的混合感染情况 | 第42-43页 |
3.2.4 牦牛G.lamblia集聚体分布 | 第43页 |
3.3 讨论 | 第43-44页 |
3.4 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四章 青海省牦牛蓝氏贾第虫的多位点序列分型 | 第45-51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5-46页 |
4.1.1 材料 | 第45页 |
4.1.2 方法 | 第45-46页 |
4.2 结果 | 第46-50页 |
4.2.1 牦牛G.lamblia的BG、GDH基因PCR扩增结果 | 第46-48页 |
4.2.2 牦牛G.lamblia 多位点基因型 | 第48-50页 |
4.3 讨论 | 第50页 |
4.4 小结 | 第50-51页 |
结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