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境风险背景下“邻避效应”的法律规制
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页 |
引言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“邻避效应”的社会背景 | 第8-14页 |
第一节 风险社会时代的环境问题 | 第8-10页 |
一、风险社会理论 | 第8-9页 |
二、环境风险问题 | 第9-10页 |
第二节 社会结构转型 | 第10-14页 |
一、政治权力的解构 | 第11页 |
二、社会权利凸显 | 第11-14页 |
第二章 “邻避效应”的原因与特征 | 第14-22页 |
第一节 “邻避效应”产生的原因 | 第14-17页 |
一、公众权利意识觉醒 | 第14-15页 |
二、对环境风险的担忧“蔓延” | 第15-16页 |
三、政府之公信力不足 | 第16-17页 |
第二节 “邻避效应”的特征 | 第17-22页 |
一、“邻避设施”的负外部性 | 第18-19页 |
二、利益表达方式非制度化 | 第19-20页 |
三、专家理性与公众逻辑差异 | 第20-22页 |
第三章 “邻避效应”的治理困境 | 第22-29页 |
第一节 立法上相关规定尚不完备 | 第22-24页 |
一、信息公示不足 | 第22-23页 |
二、公众参与困难 | 第23-24页 |
第二节 实践中主体权力行使越位 | 第24-25页 |
一、环境行政主导地位 | 第24-25页 |
二、民众权利行使越界 | 第25页 |
第三节 各主体多元目标冲突 | 第25-29页 |
一、政府的公共利益目标 | 第26页 |
二、企业的经济利益目标 | 第26-27页 |
三、民众的环境权益目标 | 第27-29页 |
第四章 “邻避效应”的法律规制 | 第29-34页 |
第一节 法律规范上的保障 | 第29-30页 |
一、便利合理的公众参与 | 第29-30页 |
二、明确的法律边界 | 第30页 |
第二节 具体的机制措施 | 第30-34页 |
一、及时主动有效的信息公开 | 第31-32页 |
二、适当合理的利益补偿 | 第32-33页 |
三、完善健全的监督机制 | 第33-34页 |
结论 | 第34-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5-38页 |
后记 | 第38-39页 |
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 | 第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