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遗民董樵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绪论 | 第9-19页 |
一、论文选题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现状及趋势 | 第10-18页 |
三、本文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第一章 董樵的家世与生平 | 第19-34页 |
第一节 明清莱阳地域文化特征 | 第19-22页 |
一、科第联翩文化绵延 | 第19-20页 |
二、文化望族世代簪缨 | 第20-21页 |
三、书院飘香社集盛行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莱阳董氏家族略论 | 第22-26页 |
一、董氏家族起源与发展概说 | 第22-23页 |
二、莱阳董氏董樵支派概说 | 第23-26页 |
第三节 董樵的生平事略 | 第26-34页 |
一、幼承家学笃学好古 | 第27-30页 |
二、避难隐居不仕新朝 | 第30-32页 |
三、游历大江南北诗文会友 | 第32-33页 |
四、董樵形象论 | 第33-34页 |
第二章 董樵交友与云游考 | 第34-52页 |
第一节 明末清初山东地区的时代背景与学术风气 | 第34-36页 |
一、明清山东地区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| 第34-35页 |
二、明末清初山东文人情况 | 第35-36页 |
三、清初汉人学者的隐逸倾向 | 第36页 |
第二节 董樵的交友 | 第36-49页 |
一、基于地缘的朋友 | 第37-44页 |
二、基于业缘的朋友 | 第44-46页 |
三、清廷出仕的好友 | 第46-47页 |
四、明季遗民朋友 | 第47-49页 |
附:董樵交友一览表 | 第49-52页 |
第三章 董樵忠明抗清活动考 | 第52-61页 |
第一节 参与斩杀大顺官 | 第52-53页 |
第二节 董樵与于七起义 | 第53-57页 |
一、于七起义始末 | 第53-54页 |
二、董樵是否参与于七起义的考证 | 第54-57页 |
第三节 董樵忠明反清思想变化的原因考 | 第57-61页 |
一、外部环境所迫 | 第58-59页 |
二、内在气节砥砺 | 第59页 |
三、董樵个人阅历 | 第59-60页 |
四、董樵对清廷态度的转变 | 第60-61页 |
第四章 董樵诗歌研究 | 第61-74页 |
第一节 董樵诗歌的主题 | 第61-70页 |
一、寄托情怀的咏怀诗 | 第61-65页 |
二、情深意切的交游酬赠诗 | 第65-67页 |
三、意境优美的景色描绘诗 | 第67-70页 |
第二节 董樵诗歌的艺术特色 | 第70-74页 |
一、语言文采:浅近畅达 | 第70-71页 |
二、修辞手法:善用自喻和典故 | 第71-72页 |
三、结构层次:运用灵活 | 第72-73页 |
四、诗歌意境:哀婉与清幽 | 第73-74页 |
结语 | 第74-75页 |
附一:董樵作品 | 第75-93页 |
附二:友人赠诗与文辑录 | 第93-107页 |
附三:董樵大事年表 | 第107-1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8-113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13-114页 |
致谢 | 第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