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3页 |
| ABSTRACT | 第3-8页 |
| 1 绪论 | 第8-16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8-9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| ·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发展 | 第9-13页 |
| ·国外研究动态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9-10页 |
| ·国内研究动态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0-12页 |
| ·存在问题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| 2 研究区内地质和采矿基本特征 | 第16-29页 |
| ·地理位置及地形条件 | 第16-17页 |
| ·区域气象及水文 | 第17-18页 |
| ·气象 | 第17页 |
| ·水文 | 第17-18页 |
| ·地层岩性及其构造 | 第18-22页 |
| ·地层岩性 | 第18-20页 |
| ·构造 | 第20-22页 |
| ·水文地质条件 | 第22-23页 |
| ·区域地下水埋藏类型 | 第22-23页 |
| ·矿区地下水补、迳、排条件 | 第23页 |
| ·地震 | 第23-24页 |
| ·采矿条件及采空区基本特征 | 第24-29页 |
| ·煤系地层特征 | 第24页 |
| ·煤层开采方式 | 第24-25页 |
| ·研究区内采空区分布特征 | 第25-26页 |
| ·研究区内采空区地表变形特征 | 第26-28页 |
| ·研究区内采空区上方地表变形主要影响因素 | 第28-29页 |
| 3 研究区内采空区覆岩移动及地表变形预计 | 第29-37页 |
| ·采空区覆岩破坏特征 | 第29-32页 |
| ·研究区内采空区地表残余移动和变形预计 | 第32-36页 |
| ·采空区地表残余变形量预计 | 第32-33页 |
| ·重复采动时岩层与地表移动变形预计 | 第33-34页 |
| ·研究区内煤矿采空区残余变形预计结果 | 第34-36页 |
| ·小结 | 第36-37页 |
| 4 采空区覆岩破坏及地表移动变形数值模拟 | 第37-46页 |
| ·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| 第37-38页 |
| ·地质模型的建立 | 第38-40页 |
| ·边界条件及物理力学参数的选取 | 第40-41页 |
| ·模型边界约束条件 | 第40页 |
| ·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的选取 | 第40-41页 |
| ·开采后塑性区分析 | 第41-42页 |
| ·多层煤重复采动后覆岩及地表移动破坏 | 第42-45页 |
| ·地表下沉位移 | 第42-43页 |
| ·地表水平移动变形 | 第43-44页 |
| ·采空区采动地表矢量位移场 | 第44-45页 |
| ·小结 | 第45-46页 |
| 5 建筑荷载下老采空区“活化”分析及剩余变形数值模拟 | 第46-57页 |
| ·老采空区上覆岩体“活化”失稳形式及条件 | 第46-47页 |
| ·建筑荷载下老采空区“活化”变形的影响 | 第47-52页 |
| ·老采空区地基受工程建筑荷载作用下的影响深度 | 第47-50页 |
| ·建筑荷载作用下老采空区“活化”的临界采深 | 第50页 |
| ·研究区内建筑荷载下地基影响深度计算 | 第50-52页 |
| ·建筑物荷载的附加应力作用下地基沉降数值模拟 | 第52-55页 |
| ·FLAC~(3D) 计算模型及加载条件 | 第52页 |
| ·附加荷载加载后的塑性区分析 | 第52-53页 |
| ·建筑物荷载附加作用力下地表及覆岩变形趋势分析 | 第53-55页 |
| ·小结 | 第55-57页 |
| 6 老采空区上建筑地基稳定性评价及治理研究 | 第57-64页 |
| ·评价标准 | 第57页 |
| ·采空区对拟建建筑场地稳定性影响评价 | 第57-58页 |
| ·老采空区残余变形对建筑场地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| ·建筑荷载对采空区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| 第58页 |
| ·研究区内采空区稳定性评价分区 | 第58-60页 |
| ·分区标准 | 第58-59页 |
| ·研究区内采空区危险性分区及评价 | 第59-60页 |
| ·采空区建筑物地基治理及建筑物结构保护措施 | 第60-64页 |
| ·采空区治理措施建议 | 第60-61页 |
| ·采空区建筑物布置的建议 | 第61-62页 |
| ·采空区地表建筑物抗变形措施 | 第62-64页 |
| 7 结论 | 第64-66页 |
| ·结论 | 第64-65页 |
| ·建议 | 第65-66页 |
| 致谢 | 第66-6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7-70页 |
| 附录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