符号说明 | 第4-8页 |
中文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1 引言 | 第12-24页 |
1.1 植物开花春化途径调控 | 第12-17页 |
1.1.1 植物的春化类型及春化作用感受部位 | 第12-13页 |
1.1.2 植物春化作用的生理生化特性 | 第13-14页 |
1.1.3 植物春化作用的分子调控机理 | 第14-17页 |
1.1.3.1 以拟南芥为代表的双子叶植物春化途径 | 第14页 |
1.1.3.2 以麦类为代表的温带禾本科植物的春化途径 | 第14-17页 |
1.2 植物开花光周期途径调控 | 第17-20页 |
1.2.1 光受体感受光信号 | 第17-18页 |
1.2.2 光周期信号与昼夜节律 | 第18-19页 |
1.2.3 光周期信号对下游开花基因的调控 | 第19-20页 |
1.3 植物开花自主途径调控 | 第20-21页 |
1.4 植物开花赤霉素(GA)途径调控 | 第21页 |
1.5 植物开花年龄途径调控 | 第21-22页 |
1.6 植物开花环境温度途径调控 | 第22页 |
1.7 温带禾本科模式作物-二穗短柄草 | 第22-23页 |
1.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3-24页 |
2 材料和方法 | 第24-39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4-25页 |
2.1.1 植物材料及生长条件 | 第24页 |
2.1.2 植物材料培养与处理 | 第24-25页 |
2.1.3 酶及生化试剂 | 第25页 |
2.1.4 菌株和质粒 | 第25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5-39页 |
2.2.1 构建转基因植物表达载体 | 第25-31页 |
2.2.1.1 植物总RNA的提取 | 第25-26页 |
2.2.1.2 反转录 | 第26页 |
2.2.1.3 荧光定量PCR | 第26-27页 |
2.2.1.4 2×PfuMix高保真酶PCR扩增 | 第27-28页 |
2.2.1.5 PCR产物胶回收 | 第28页 |
2.2.1.6 TA克隆 | 第28-29页 |
2.2.1.7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| 第29页 |
2.2.1.8 大肠杆菌的转化 | 第29-30页 |
2.2.1.9 质粒提取(试剂盒法) | 第30页 |
2.2.1.10 酶切以及连接反应 | 第30-31页 |
2.2.2 根癌农杆菌EHA105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以及质粒转化 | 第31-32页 |
2.2.2.1 根癌农杆菌EHA105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过程 | 第31页 |
2.2.2.2 根癌农杆菌EHA105的质粒转化过程 | 第31-32页 |
2.2.3 二穗短柄草的遗传转化过程 | 第32-36页 |
2.2.3.1 诱导愈伤 | 第32页 |
2.2.3.2 二穗短柄草的侵染 | 第32-33页 |
2.2.3.3 二穗短柄草的共培养 | 第33页 |
2.2.3.4 二穗短柄草的筛选 | 第33-35页 |
2.2.3.5 二穗短柄草诱导生芽 | 第35页 |
2.2.3.6 二穗短柄草诱导生根 | 第35-36页 |
2.2.3.7 二穗短柄草移栽 | 第36页 |
2.2.4 PCR鉴定转基因苗 | 第36-39页 |
2.2.4.1 CTAB法提取基因组 | 第36-38页 |
2.2.4.2 PCR检测 | 第38-39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9页 |
3.1 小麦TaVRN2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分析 | 第39-40页 |
3.2 小麦TaVRN2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| 第40-43页 |
3.3 二穗短柄草中过表达小麦TaVRN2基因分析 | 第43-49页 |
3.3.1 小麦TaVRN2基因过表达载体构建 | 第43-44页 |
3.3.2 转基因植株表型分析 | 第44-46页 |
3.3.3 转基因植株小麦TaVRN2基因表达量分析 | 第46-47页 |
3.3.4 过表达TaVRN2基因对BdVRN1以及BdFT基因表达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3.3.5 过表达小麦TaVRN2蛋白表达分析 | 第48-49页 |
4 讨论 | 第49-51页 |
4.1 VRN2基因在六倍体小麦中的表达模式 | 第49页 |
4.2 春化作用对TaVRN2基因影响 | 第49-51页 |
5 结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及成果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