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主要符号表 | 第22-23页 |
1 绪论 | 第23-60页 |
1.1 超材料研究背景 | 第23-37页 |
1.1.1 电磁超材料的概念及发展 | 第23-26页 |
1.1.2 超材料理论基础 | 第26-29页 |
1.1.3 超材料特性 | 第29-37页 |
1.2 超材料研究现状 | 第37-57页 |
1.2.1 超材料微结构的设计制备现状及趋势 | 第37-47页 |
1.2.2 超材料的应用 | 第47-54页 |
1.2.3 研究意义及目前存在问题 | 第54-57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57-60页 |
2 基于模糊数学的贴片式左手超材料微结构选择方法研究 | 第60-76页 |
2.1 引言 | 第60-61页 |
2.2 基于模糊数学的左手超材料微结构选择方法 | 第61-63页 |
2.2.1 隶属函数确定方法 | 第61-62页 |
2.2.2 模糊规划方法 | 第62-63页 |
2.3 不同拓扑结构的贴片式左手超材料微结构选择 | 第63-71页 |
2.4 基于尺寸调整的贴片式左手超材料微结构选择 | 第71-75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3 具有特定材料性能的贴片型超材料微结构拓扑优化设计 | 第76-97页 |
3.1 引言 | 第76-77页 |
3.2 特定材料参数的贴片型超材料微结构拓扑优化设计方法 | 第77-80页 |
3.2.1 贴片型超材料的结构描述 | 第77-78页 |
3.2.2 拓扑优化模型 | 第78-80页 |
3.2.3 棋盘格问题的解决方法 | 第80页 |
3.3 特定材料参数的超材料微结构设计 | 第80-95页 |
3.3.1 特定频点具有特定磁导率的超材料微结构设计 | 第80-84页 |
3.3.2 特定频点具有特定磁导率及介电常数的左手材料微结构设计 | 第84-88页 |
3.3.3 具有特定幅值分布的负磁导率超材料微结构优化设计 | 第88-92页 |
3.3.4 具有特定正负幅值分布的左手超材料微结构优化设计 | 第92-95页 |
3.4 满足特定材料参数需求的超材料设计工具开发 | 第95-9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96-97页 |
4 微带线型超材料的带隙及参数敏感性 | 第97-112页 |
4.1 引言 | 第97-98页 |
4.2 微带线型超材料带隙特性 | 第98-101页 |
4.3 微带线型超材料传感原理及传感特性 | 第101-106页 |
4.4 传感器的灵敏度分布 | 第106-108页 |
4.5 空气夹层高度分析 | 第108-111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111-112页 |
5 基于微带线型超材料的介质厚度传感器的优化设计 | 第112-134页 |
5.1 引言 | 第112-113页 |
5.2 基于互补型开口单谐振环超材料的传感器灵敏度优化 | 第113-117页 |
5.3 微带线型超材料器件的小型化设计 | 第117-120页 |
5.4 超材料传感器结构的拓扑优化设计 | 第120-133页 |
5.4.1 传感器的设计及优化方法 | 第120-122页 |
5.4.2 具有特定谐振频点的超材料器件设计 | 第122-124页 |
5.4.3 传感器的品质因数优化 | 第124-127页 |
5.4.4 传感器的灵敏度优化 | 第127-13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33-134页 |
6 基于同轴电缆的电磁带隙超材料应变传感器设计 | 第134-153页 |
6.1 引言 | 第134-135页 |
6.2 基于同轴电缆的电磁带隙结构设计原理 | 第135-139页 |
6.2.1 结构组成 | 第135-137页 |
6.2.2 带隙特性确定方法 | 第137-138页 |
6.2.3 特性响应分析 | 第138-139页 |
6.3 基于截面不连续的同轴电磁带隙结构设计 | 第139-145页 |
6.3.1 截面不连续同轴带隙晶体结构形式及参数 | 第139-141页 |
6.3.2 带隙及应变响应分析 | 第141-145页 |
6.4 基于介质不连续的同轴电磁带隙结构设计 | 第145-152页 |
6.4.1 结构参数设计及响应特性 | 第145-150页 |
6.4.2 空隙缺陷影响 | 第150-152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52-153页 |
7 基于梯度超材料的电磁波调控方法及特异性能研究 | 第153-164页 |
7.1 引言 | 第153-154页 |
7.2 梯度超材料对斜入射波方向的引导 | 第154-158页 |
7.3 梯度超材料对散射波的垂向相位差调整 | 第158-163页 |
7.4 本章小结 | 第163-164页 |
8 总结与展望 | 第164-168页 |
8.1 总结 | 第164-165页 |
8.2 创新点摘要 | 第165-166页 |
8.3 展望 | 第166-1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8-18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| 第184-186页 |
致谢 | 第186-18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88页 |